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115期曠野雜誌
2002年1/2月出刊

曠野115期2002年1-2月出刊/精采內容摘錄

曠野115期目錄

■號角
政治作秀與作秀政治 /蘇南洲

■曠野論壇
全球化風潮下的文化省思 /黃乃寬
悔改的記號與復興的契機 /蔡國山

■信仰與科學
生物科技──一場關乎生與死的革命(下)/David P. Gushee著/黃克先節譯

■人與書
神的禮物:疼痛──保羅.班德(Paul Brand)簡介 /陳培德

■安靜水邊
呼召──自我實現的真義 /林瑋玲

■書評書介
路益師太空三部曲述評(III) /David C.Downing著/張國華譯

■誰來關心
走過流淚谷──〈葡萄園之家〉傳奇 /高溫淑英

■曠野影視
飛越魔法之界──由《哈利波特》談起 /王翠億
伯格曼的《魔術師》 /陳韻琳

■心窗
陶土與歌 /王貞文

■曠野對話錄
閃亮的烏利亞 /柯志明
曠野足印

■曠野藝文
天上與地上的三位一體 /Xavier Bray著/黃克先譯

■打開天窗
〈謝謝指教,東海大學〉的迴響



>>號角

政治作秀與作秀政治

◆蘇南洲

2001年12月,台灣又經歷了一次國家級選舉的沖刷,再度顯示了近年來台灣的政治天空開放而混濁的現象──各式媒體每天都在擺設舞台,半引導、半報導地上演一齣又一齣的政治秀,而且越來越「鹹、酸、辣」到幾近「嗜血」的程度,弄得演戲的人和看戲的人都毫無格調可言。

抗爭性政治作秀的階段性貢獻

回想十年以前,由於威權宰制著所有社會資源,無論司法、立法、行政皆緊緊抓在執政者的手裡,特別是廣播電視出版等傳播媒體更是防得滴水不漏,三家電視台當然一定要充分讓黨特軍政(KIMG)的共生體所掌控,所有政治異議份子一律必須出海亡命(綠島或國外),連學生之間的小讀書會,單純地討論鹿橋的《人子》、卡繆的存在主義或方東美的中國哲學,都會遭教官跟監,而《文星雜誌》的孤本或黨外雜誌更是必須小心傳閱的上品讀物,《黃河》的澎湃唱和也只能關在房裡掛著耳機偷偷聆聽……。

在這樣的時空下,黨外民主運動往往在一發芽就被踩扁的情況中此起彼落,遊行是不被允許的,罷工罷課更是。長期被壓抑的社會草根力量與苦悶的知識菁英,只能靠一些較誇大的動作(如在國會翻桌子)或所謂「違法」的大型民眾集會遊行才有可能被注意到;特別是獲得外國媒體的青睞,而得以突顯出平靜表面之下被扼住的吶喊,方能經由國際視聽取得虛幻的人權保護率(譬如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就在先獲得法國坎城影展大獎後,才獲准在國內放映)。

長期而持久地以個人的血肉之軀對抗鐵甲戰警的鎮壓,雖得付出重大代價,但也逐漸喚起民眾的同情與關心,並得到特別是八○年代經濟起飛後所產生的中產階層,或多或少的掖助﹔而傳統威權體制則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逐漸崩解,這個社會也逐漸更開放、民主、自由(猶記1990年12月間,筆者在六十位教會牧長支持下舉辦〈二二八平安禮拜〉時,尚有任職情治單位的朋友捎話過來說:我是「提著人頭在辦事」)。在此政治時空的轉化過程中,當時深受爭議的許多抗爭性政治作秀,如今看來,自有其階段性的社會與歷史任務及貢獻,甚至成為某種定型的政治秀場文化,因為此種方式雖然粗糙,卻可以上媒體、拉高知名度,在或統或獨基本教義派的政治市場佔上一席之地,其投資報酬率遠比長期深耕進行社會改革的方式,賺得又快又多。

曝光率並不等於影響力

然而曝光率並不等於影響力,更不見得有助於社會貢獻。如今許多政治人物,甚至政府機構皆十分重視公關廣告,大量減少實質政治改革的心勞力苦,而改以四處作秀甚至花納稅人錢的方式來為「政策/政治人物」作廣告。試想,這些繫乎國家前途的政治領導人整天忙著致詞、剪綵,幾乎到大小通吃的程度,如何還有時間心力真正了解國情、攝理大政?另一方面,看到許多入朝的長期從事民主改革的賢德志士,如今卻必須全員到齊地在攝影機前跑步作勢、「嘿咻」一番,而脫離了「以改革精進作為累積民氣與資源」的社會運動本職,真是令人為這些人難過,也不得不為困局中的國家前途及社會民生擔憂。

早期某些黨外人士受到層層打壓,但那份理想與骨氣確實存在,在那苦悶的時代中百姓還因此有所寄望,期望著其中會有一些值得尊敬的前輩,可以帶領大家走出一片清朗的天空。如今這些人身處鐘鼎之上,卻仍操切於私用公器大作政治秀,更糟糕的是甚至以為作秀可以奪人心目,可以保持政治優勢,甚至可以治國平天下,這是何等的政治錯誤!擺在眼前的將是一片永劫不復的災難,因為台灣在全球及兩岸困局中的機會已經不多,如果這些政治領袖不能承擔當初百姓的寄望,不知我們是否還有下一次託以寄望的機會?而誰又是下一個配受寄望的對象?

保持批判性距離

作為一個既入世又出世的基督信仰者,不但不能陷入這種作秀政治的巨大迷思中,更應該秉持基督宗教特有的對政治保持「批判性距離」(critical distance)的傳統,萬萬不能把上帝國的實現寄望於任何現世政權,而應努力且清醒地堅守社會良心的最後一道防線﹔這正是《曠野》多年來在多重被扭曲的誤解上,不附庸權勢、不隨波從俗的信念,也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仍不退讓的堅持。





>>更多精采內容請訂閱曠野雜誌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