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27期2004年2月出刊/精采內容摘錄


>>號角

讀書與出版的提昇與沉淪 ◆蘇南洲

每年新春前後,台北國際書展的舉辦都會集合國內外出版社、批發零售商與作者、讀者共聚一堂,誠為文化界一大盛會。以台灣每年出版新書四萬種,僅次於英國而列世界第二的可觀質量而言,其出版水平居華人世界之翹楚不遑多讓。

全球產銷趨勢的衝擊

然而在各類新式媒體興起與業界薄利拼殺的衝擊下,每個月湧進教會書房的近百種屬靈書品,除了極少數銷售業績稍可之外,即使勉強擠進 TOP 10,也多是徒然賺個白忙一場而已,站在市場最前線的大部分教會書店,早已不得不將店面中最好的位置讓給世俗書或禮品文具了。如此排擠下來,批發商及出版社的處境就更艱難了。而本土作家及翻譯者亦早已將此行當成業餘或興趣,特別是在以全球為規模的新國際產銷趨勢快速加深的今天,有獨特見解又有機會付梓出版,並能與目標讀者相遇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渺茫了。另一方面,有心的讀者能跳脫重重行銷垃圾與陷阱,而順利找到想要的好書,也是很不容易的。

>>更多精采內容請訂閱曠野雜誌127

>>曠野藝文

故障的彌賽亞──素珊克拉荷挑釁的基督教文學 ◆王貞文

如果基督是一位控制不住自己的肌肉,講話含混不清,流著口涎的殘障人,盼望著彌賽亞威嚴赫赫來臨的人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山上寶訓由這樣一個受困的肉體,由這樣一張顫抖的口中發出,是否有另一種深意?

二十年前,德國基督教文學創作者素珊克拉荷(Susanne Krahe),寫下了一個富幻想與挑釁意味的短篇小說〈故障的彌賽亞〉。用幽默的筆調,她這樣描寫一個「故障」的彌賽亞的出生:

祂的父母抱著這個痙攣的小軀體,不願接納這樣的事實:以色列的受膏者,萬民的救主,竟有痙攣性痲痺!但是已經來不及發出謝絕訪客的通知!天使早已將救世主降生的消息報告給牧羊人,三位東方的國王也早已帶著禮物啟程。一月六日,東方的訪客來到約瑟家的小屋,大家拘拘束束地站在那裡,聞著乳香與沒藥的香氣,唱起讚美歌,把嬰孩的悲鳴壓下去。所有的人都裝作不在乎這個孩子的狀況,但是三位國王挺擔心救世主的未來:領他們前來的啟明星把孩子原本就不明亮的眼睛刺得發昏,讓他幾乎失了方向感,彌賽亞的希望在何處?這樣一個抽搐著的小包裹,和他們想要朝拜的大君王差太多了。這樣一個孩子怎能抓得穩權杖?他無法伸直的腳如何能踏在敵人的咽喉上?他歪斜的肩如何扛起國政?還有那不受控制的舌頭,根本無法利如刀劍;咬破的嘴唇,如何講出智慧的言語?他的形象將所有的彌賽亞美夢都戳碎了。就連那些心地良善的牧人,也不禁擔心起來:今日有一故障的彌賽亞為我們降生,是我們頸上的大磨石。

>>更多精采內容請訂閱曠野雜誌127

>>曠野論壇

再思政教關係 ◆盛治仁

政治和宗教的關係,一直都是學術研究上很有興趣的課題。從歐洲中古時期的政教合一,逐漸發展到現代民主國家的政教分離原則確立,政治和宗教之間的關係還是處於剪不斷、理還亂的渾沌狀態。以美國為例,雖然在憲法中明訂國家不得禁止、也不得推廣任何宗教活動的法律理論規範,但是在實務上,政治力量和宗教互動的關係,常成為爭議的焦點。例如在公立學校能不能有集體祈禱的時間,聖誕節能不能舉行含有宗教意味的儀式等等問題,往往成為爭議的焦點。宗教和政治的互動關係,值此總統大選如火如荼之際,特別需要我們進一步省思。

基督徒投身政治的省思
從政治界看宗教界,只是一個可以動員選票的次領域,和體育界、文化界、教育界沒什麼不同。但是從宗教界來看政治,則必須要清楚界定自我定位的角色,注意在互動過程中主體性的維持。如果讓宗教活動成為政治造勢的附庸,甚至讓政治人物成為主角,來干擾宗教儀式的進行,就讓宗教在互動過程中失去了主體性。耶穌明白的教導,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或可成為基督徒投身政治時遵循的標準。在具體的實踐上,有下列的建議可供參考:
首先,公民參與政治活動是天經地義的權利及義務,但是當基督徒高舉宗教之名參與政治活動時,必須要考慮這些行為給社會的觀感,對於宣教事工的推動究竟是利是弊,以此為是否參與的重要考量。畢竟,建立屬天國度的使命,對基督徒來說,其重要性遠高於屬世政權的興衰輪替。

>>更多精采內容請訂閱曠野雜誌127

>>曠野人物

走向野地的哲學家──簡介「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教授 ◆陳慈美

羅斯頓教授(Dr. Holmes Rolston, III)於1932年出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承繼其祖父羅斯頓一世、父親羅斯頓二世,他是美國長老教會第三代牧師。大學修畢物理和數學學士學位之後,他進入協合神學院進修,後來再前往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受教於名師托倫斯(T. F. Torrance)門下,並於1958年得到神學與宗教研究博士學位,然後回美國任長老教會牧師直到1967年。
之後,他又在1968年獲得匹茲堡大學科學哲學碩士學位,然後受聘於科羅拉多大學哲學系至今,並於1992年獲傑出教授殊榮。70歲生日的時候,他買了一個墓碑,預備將來與先人一起安眠在家族墓園時使用,上面刻著「一位走向野地的哲學家」(A Philosopher Gone Wild)。

自然之道即十架之路
羅斯頓教授進入學術領域最重要的轉捩點,是1975年於《倫理學》(Ethics)期刊上發表名為〈有生態倫理這回事嗎?〉(Is There an Ecological Ethic?)的論文,從此環境倫理這門新的學科就無法與他的名字分開,他也因此被稱為「環境倫理學之父」。
他的學術專長,即探討「科學與宗教」交織互動中的最核心議題,特別在「生態系與倫理學」方面的論述更是貢獻卓著。

>>更多精采內容請訂閱曠野雜誌127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