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0期】2006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沒有人理,何來神學?
哥斯大黎加的女兒
回顧漫畫褻瀆風波
政海翻波、浴火重生的真理勇士查理士 • 寇爾森


人與自然/哥斯大黎加的女兒

張力揚

  「這地方真美,人們也友善,除了每天走一段路去蓋房子外,我們也有機會去雨林看看,下週就要去國家公園拯救海龜了,有些捨不得這地方,但也很高興去做不同的服務,別擔心,我的西班牙語進步了不少。」

  這是大女兒在三週前由哥斯大黎加 ( Costa Rica ) 傳回來的電訊。去年聖誕節剛修完研究所課程,由冰雪中歸來,就告訴我們,她一月要去牙買加 ( Jamaica ) 一週,體驗中美洲生活,然後二月去哥斯大黎加當義工,先加入〈人道建屋組織〉 ( Habitat for Humanity ) 一個月,幫低收入者蓋房子,再到該國的保育公園去拯救瀕危的海龜。我們二老還沒來得及問誰出鈔票?要不要先找個工作?她就宣布了:一切自費,她已自掏腰包,要是我們樂於贊助「一些」旅費,她也笑納。等拯救完地球,再談工作。一切就這樣拍板定案,一個人說了算。

  女兒的決心與奉獻讓我慚愧。二十年前,自己也是為理想而奮勇向前,但曾幾何時,工作、家庭、生活早已將當初年少心志沖淡了,漸漸地就只是說說談談,或是藉著工作與教學來安慰一下麻痺的心,行動的衝勁已大不如前。見到人們只要住有華宅出有車,只顧自己享受,不管環境與萬物受苦,也不顧貧富不均,心中雖是不平,卻也無奈。女兒的投入帶給我一絲希望,也許我跑不了那麼遠的路,做不了那麼多苦工,但欣見下一代,後起有人。

  女兒的專業不是環保,只在學校修過些相關的課,修課時,偶而也與我交換一些資訊與意見,她的本行是結構工程。問她何以對蓋屋與生態有興趣?她也沒說啥大道理,只說美國總統就會出兵打仗,卻無視社會中的不公,更忽略環境問題,讓別國人對美國印象惡劣,所以她要去「藉築厝,重建人性;經保育,修補地球」。女兒出發前找到了工作,卻告訴公司,等完成了「尋回綠地」的使命才上班。

政治與信仰

  近來有人這麼說,在美國信不信達爾文的演化論、是否支持胚胎幹細胞研究、贊不贊成墮胎,以及對傳統婚姻的看法等,都影響一個人對環境與社會正義的觀點。聽起來有點奇怪,但這情形在美國基督教界相當顯著。為什麼?這其實與政治有關。一般保守派基督教社群,對自由派所推動的環保與社會福利政策都持不信任或不支持態度,因為自由派的陣營不反對,甚至支持同性戀合法化、墮胎、演化論或胚胎幹細胞研究等。布希總統能二度入主白宮,與保守勢力的支持有密切關係,他的政策很明顯地朝著某方向傾斜,而不注重環保與社會問題。女兒會看不過去,自己採取行動,事出有因。

  但為什麼宗教界對環境與貧窮問題沒有積極地要求執政者有所作為?為何一個基督徒總統對興兵解放別國有極大的熱情,卻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理由,一打就是三年,自己死傷不少,也弄得他國民不聊生,並且藉口反恐,侵犯人權?在此情況下,為什麼大多數追隨「和平公義君王」的教徒們,會支持總統出兵,對侵害人權之事漠不關心,並能找出神學上的立足點 ( 基督再來要審判世界,要與仇敵爭戰,祂的白袍上沾著鮮血,電影《魔戒》 ( The Lord of the Rings ) 與《納尼亞傳奇》 (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都隱喻了這樣的場景 ) ?

  我簡單的猜測是:當政治與信仰混雜不清時,政治成為信仰實踐的工具。為了使自己確信的能實現,就藉著政治代理人,來達到認定的「公義」目標;代理人所為當然未必能事事如意,但只要能符合大目標,其他的也就照單全收。同樣地,信仰也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代理人藉著端出一些看似符合信仰原則的政策,來取悅選民,贏得選舉,反過來也利用選民促銷自己其他的政策與作為,使選民相信「公義國度」,經由代理人,可以在地上實現。

  近年來許多教徒很關注「國度」的問題 ( 這原是應當的 ) ,連帶著也關心政治與現實的關係,一切以國度為念,希望政治結合信仰,在地如在天,但對於環境社會等次要問題就無暇顧及。末世可能快臨到了,國度要如何實現?這是個大問題。但若有人想經人手來幫助「國度」的建立,這肯定是危險的信念。國度並非只是選保守的大法官、立定婚姻法、改變墮胎法、禁止胚胎幹細胞研究,或允許學校教「創造論」就能實現的。

在生活中實踐

  為了回應女兒的努力,最近上課時,讓學生討論資源使用的情形 ( 紙袋或塑料袋 ) ,以及採用替代能源的可行性。學生們進行熱烈的分組研討,課後並提交報告,多數學生都對人們帶給環境的衝擊有所認識,但是對如何改變生活以減少傷害,卻沒有具體的作法。這與大多數人的情形類似,大家都在創傷中享受,也在享受中受傷。全班五十多人只有一個學生,宣稱正把自家改建成太陽能屋,這是少見的特例。

  去年十月,我到德國短宣,略微見識了歐洲人的生活。在德東幾個城鎮裡,見到人們購物都是自備布袋,並沒有紙袋或塑料袋的選項問題;多數人外出都是搭火車或公車,即使開私家車,也多是小車或迷你車,哪曾見到美式大越野車或旅行車到處橫行?

  同樣在去年六月,我到密蘇里州西北,走訪了一個小城詹姆斯埠 ( Jamesport ) 。在那兒,我見到了生活純樸的 Amish 教派信徒。他們居住在城的四周,生活以農作及教區為中心,每個教區有一兩間學堂。他們的教育不以得獎為目標,只教授實用的課程,如德語、英語、算學、聖經等,並沒有科學課程。孩童自家中學習耕作農藝、木工、照顧牲畜等,學校教育只到八年級為止。我在小街上看到穿著樸素的農夫農婦提籃購物,見到幾個農家,都沒有電線桿輸送電力,莊園門口停著馬車,園子裡曬著衣服。他們的衣著、購物、交通與能源使用,都和我們顯著不同。

  我問學生和自己,在社區裡,有沒有其他選擇,使我們能過得儉樸、少用能源,也減輕對環境與生物的傷害?

  翻出十多年前〈雅歌出版社〉出版的《尋回綠色地球》一書,書裡有張照片,是個三年級的孩子與她在「地球日」所畫的綠地、人及生物和睦同居的美景。時光易逝,這個孩子此刻正帶著當年的願望,在哥斯大黎加的海灘上,於黑夜中找尋迷途的海龜。我祝福她能藉著受造之物,體會造物主的慈愛與智慧,重建天人和諧關係。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