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0期】2006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沒有人理,何來神學?
哥斯大黎加的女兒
回顧漫畫褻瀆風波
政海翻波、浴火重生的真理勇士查理士 • 寇爾森


他山之石/回顧漫畫褻瀆風波

◆ 羅民威

  二○○六年初,丹麥一批繪畫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觸發全球伊斯蘭教的示威浪潮。到底事件反映了世俗與宗教的對立?見證了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交鋒?還是表明自由社會仍有不可逾越的倫理底線?莫衷一是。不過,對基督徒而言,「使人和睦」仍是最需投身的志業與挑戰。

漫畫風波的台前幕後

  引起軒然大波的十二幅漫畫,於去年九月在丹麥一份報章刊登。據丹麥傳媒披露,相關報刊聲言有感當地插畫師拒絕繪畫關於伊斯蘭的作品,生怕被報復,因而刻意刊出這批漫畫,以測試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是否已經影響該國的言論自由。這批漫畫直接以穆罕默德為主角,並直接將穆罕默德影射為恐怖分子;既觸犯了伊斯蘭教禁替先知造像的教義,也變相指稱所有伊斯蘭信徒皆有暴力傾向。

  去年十二月,因應伊斯蘭議會組織( Organization of Islamic Conferences )的投訴,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已派遣種族歧視的專家,調查事件是否涉及不尊重信仰的行為。不過隨著更多歐洲國家報章刊載漫畫,以及相關漫畫輾轉傳至阿拉伯世界,抗議浪潮一發不可收拾,亦不時有導致傷亡的報告。

  與此同時,有西方輿論指出,事件原於去年發生,但輾轉傳至伊斯蘭世界後,示威的火源才於全球各地燃起。其中一個分析是,整起事件的發展反映了伊朗新上任的保守政治領袖與美國之間的一場政治暗勁較量。在政治現實中,伊朗被美國視為三大「邪惡軸心」之一,欲除之而後快,因此在事件中伊朗也成為反擊的重心。

  另一個比較受忽略的角度,是土耳其加入歐盟的問題。目前這個擁有大量伊斯蘭信徒的國家,正與歐盟成員國展開談判,希望加入歐盟。有評論就認為,在可見之將來,正當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歐洲日趨沒落之際,土耳其的加入將會有力地改變整個歐洲的社會文化。屆時歐洲本位主義如何面對這場廿一世紀初最嚴峻的宗教文化戰爭,將是另一焦點;而漫畫風波就成了序幕。

杜圖主教的提醒

  然而,對於事件及其所觸發的流血示威,基督教人士是最早作出緩和呼籲的國際意見領袖之一。據國際合一新聞社( Ecumenical News International )報道,一九八四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聖公會榮休大主教杜圖( Rev. Desmond Tutu )於二月初就漫畫事件向全球伊斯蘭群體表示歉意,並促請伊斯蘭群體原諒及容忍刊登該漫畫的報章。

  「我們希望向伊斯蘭群體表達我們的憂傷,期望他們最終會原諒曾經傷害其感情的行為。」曾經帶領南非和平脫離種族隔離政策的杜圖,二月九日在全非洲教會會議上指出,如果有人以同樣手法描繪耶穌,基督徒也會感到受冒犯;同理,若有人用類似手法繪畫納粹德軍的大屠殺,猶太人的感情亦會受傷害。

  「我們希望即使伊斯蘭教徒持續示威抗議行動,也能夠克制及和平的方式,以顯示他們是有信仰的人。」正當反褻瀆漫畫示威在二月席捲全球之際,杜圖這番話,突顯了基督徒在世「使人和睦」的使命,是不分地域、種族,甚至宗教。

不因宗教不同而敵視或排擠

  在香港的伊斯蘭信徒,亦曾先後舉行遊行以及靜坐集會,抗議西方傳媒刊出褻瀆漫畫,其中二月十七日的一次遊行以居港的南亞裔伊斯蘭信徒為主,主辦單位表示約有五千人參加。在近年多次逾十萬市民上街遊行而不見暴力場面的香港,這次伊斯蘭群體的遊行倒曾引起輿論關注,原本擔心激烈場面會在香港街頭上演,但結果遊行和平進行,參與者的表現均相當克制。有香港報章就形容,參與二月十七日遊行的示威者大多急步而走,生怕妨礙了市民和商家。而二月廿六日的靜坐,有南亞裔及華人伊斯蘭信徒參加,同樣和平進行,沒有激烈或不愉快事件發生。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南亞裔支援聯盟隊長陳德皓在接受傳媒訪問時就指出,香港的確是一個宗教上相對和諧的社會。陳德皓說,她和同事所服務的對象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菲律賓,信仰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但他們從來不會互相敵視或排擠。陳德皓相信,這是由於他們在香港面對相同的困難和問題,例如語言、適應等,所以會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願意互相幫助,學習欣賞別人的特質,而不會單純因宗教不同而不與對方做朋友。

  的確,回顧世界各地宗教張力所導致的衝突頻仍,香港社會雖然人口密集,加以來自五湖四海,套一句從前香港小學教科書的老話是「華洋雜處」,但宗教間的關係卻尚屬和諧,這一點實在彌足珍貴。昔日,香港長年為移民社會,有人以之為避難港,有人以之為賺取了第一桶金就走的臨時居所,也有人以之為移民第三地的踏腳石;大家「寄居同一屋簷下」,族群間無論是互不理睬抑或互相遷就,這樣一份和平共處的處境情懷實在不難明白。在過去幾十年的重大社會衝突之中,主流宗教和族群因素從不是張力源頭。

  另一方面,香港各主要宗教間亦早已建立信任。香港六大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孔教)的主要領袖,在一九七八年組成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彼此定期聚首討論大家關心的議題,而每年農曆新年更會舉行團拜,並向香港市民發表聯合新春賀詞。雖然香港各宗教的信徒一般都不大認識這個座談會,座談會亦純屬座談交誼性質,但由此而來的一份信任,在維持香港宗教和諧一事上,實在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和影響。現時香港國際機場供旅客使用的祈禱室,亦由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參與管理。不過在信徒層面,一般對不同宗教的認識其實仍非常有限,以致有不少誤解發生。

共同語言與道德底線

  香港宗教社群間的對話,雖然不算高調,參與人數亦不算多,卻並不限於宗教領袖層面。回顧今年初的漫畫褻瀆風波後,香港部分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領袖就曾經籌組過兩場公開對談聚會,先後在基督教教堂和伊斯蘭機構舉行,由兩教的學者、神職人員和信徒領袖共同主講。討論的議題包括宗教如何看待褻瀆,試圖釐清一些偏見,並且探討文明衝突與文化共融的種種張力和可能。

  在第二場對談聚會中,基督教《時代論壇》社長兼總編輯李錦洪先生,將宗教對話分為三個層次:

一、 教義知識 :每一個流傳久遠、跨越文化種族的世界宗教,都擁有其相對「真理」,可界定為一種普世價值。經過歷史的沉澱、政治與經濟的互動,會不斷地豐富和衍生新的信仰內涵。它們都是不容衝擊和挑戰,卻可互補和參照的。此非一般信眾所涉及的層次,自不能妄加批評和論斷。

二、 宗教經驗 :宗教信仰有著強烈的個人意識,宗教經驗可以分享和說明,也是對話的最大公約數。但宗教的集體意識會凝聚成宗教情緒,超出個人經驗與知性範圍,當受到冒犯和刺激時,可以激化出超逾理性的宗教狂熱行為。

三、 宗教言語 :涉及典籍文字和生活範疇兩個層面。宗教典籍的承傳與傳播需要認識和正確解讀,可以造就文化對話的空間。但正如語言的溝通,必先彼此認識。有共同的語言,才有對話的條件。

  綜觀兩場聚會,「和平包容」是彼此的共同語言,而其中一個論述焦點在於言論自由的界線:怎樣的批評需要被包容,怎樣的放任冒犯需要被譴責。在第一場對談聚會中,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主任羅秉祥教授在分析漫畫風波時,認為事件中的漫畫頗切合漫畫的特質,也就是充滿諷刺意味,而非理性的討論。羅秉祥批評部分西方傳媒,把伊斯蘭信徒對褻瀆的反應,看成是威脅言論自由,又把對方震怒的心情抹黑為野蠻和暴力的表現。他指出,手操筆桿也可以是種暴力。

  羅秉祥進一步質問,言論自由是否神聖不可侵犯。他舉出西方的一些討論,認為言論自由也需負上責任,不能放任的冒犯。他鼓勵大家,批判無妨,但不應謾罵,要有理性的基礎。

  而羅秉祥之前接受《時代論壇》訪問時,亦曾就漫畫風波進一步闡明批評和冒犯之別。他說,言論自由有其底線,要思及責任問題。以筆將人醜化,一不小心就會成了侮辱。

  羅秉祥說,漫畫有諷刺挖苦的成分,有時甚至顯得尖酸刻薄,應否刊登可依據有沒有合理的理由。但他質疑,以漫畫來「測試」言論自由的極限是否必要?漫畫可以用來譏諷恐怖分子,卻為何要拖伊斯蘭教的先知下水?他引述自己的著作《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的一段說話來作結。

  「在一個宗教多元的社會,信徒與非信徒之間可以有自由彼此批評,儘管這些批評難免會刺耳。但彼此之間卻不可用謾罵侮辱的方式來凌辱取笑對方的信仰;人雖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也應有風度,有禮貌。」

( 作者為香港《時代論壇》編輯主任 )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