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4期】2010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安居不得,何以樂業?
溫哥華的「綠色冬季奧運」
速食VS.慢餐

泰澤的核心

繼續湧流的生命之泉
世外桃源的心靈傳奇
威風凜凜的艾爾加(下)


 

人與自然速食VS.慢餐

◆張力陽

二○○九年十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刊登了一篇與食品衛生相關的專論,事件的主角是一位年輕女士與牛肉漢堡。這位女士因吃了不潔淨的漢堡而中毒,起初只是腹痛、拉肚子,幾天之後竟然昏厥,在醫院裡陷入昏迷,兩個多月後出院,就再也不能走路了,因中樞神經受損。後來經過衛生人員追蹤調查,發現是因絞爛的牛雜肉含 E. coli大腸桿菌O517:H7所致。

官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

過去三年裡,並不是只有這位女士因吃牛肉或漢堡而中毒,據統計,全美至少有七萬個案例,二○○九年六月裡,科羅拉多州一家牛肉製品廠就因 E. coli 汙染而收回三十餘萬磅產品。到底美國食品管理要求是否認真執行?牛肉漢堡是怎麼來的?畜牧場、屠宰場、肉品加工場、運輸與銷售管道是如何運作的?是否設有完備的檢驗與監控程序???這些都是《紐約時報》追蹤的焦點。

專論記者花了好大功夫進行全美調查,南北東西,走訪了許多家畜牧、屠宰、肉品處理、行銷公司,也訪問了幾個農業部主管單位與地方衛生機構,蒐集檢驗報告與文件。他甚至還查詢了中美洲烏拉圭的官員與絞肉廠,因為發現一部分肉品是由烏拉圭進口的。

報導指出:牛肉漢堡的主要原料是含至少百分之五十油酯的剩餘邊肉殘品(比肩頭肉便宜許多)。漢堡經銷商可能與多個不同的源頭簽約低價搜購,集中到某一處理場去絞碎,再包裝出售到超市、快餐店、聯鎖店或零售小販。

由畜牧場到快餐店或廚房,少說有五、六個中間程序,到底誰做了什麼衛生安全檢驗,州與聯邦根本無法一一查核,只能靠廠商自定安全規則,憑良心來執行。最後將產品包裝、貼上廠牌標籤的大經銷商,也不知道如何追蹤哪一環節可能出了問題,因為原料全都攪和到一塊了,每一步驟都推卸責任。

在工業化大規模的農牧產品生產程序中,一切以效率、節約成本、低價、高產量為優先考量,多一道檢驗,就多花一塊錢;選好肉、上肉作漢堡,成本就高;仔細清洗消毒,就多花化學品與人工,這如何能與別家競爭?在畜養、屠宰、切割過程中,牛糞是不可能清理乾淨的,常常混在肉品裡,尤其是絞在牛雜碎中,即使消毒也未必能徹底,E. coli 菌因此進到漢堡中。

根據記者的訪查,使這位女士中毒的牛肉漢堡,是美國一家知名大廠的成品,該廠生產一磅牛雜絞肉,只要一美元成本,而超市卻可以數倍價格賣出,快餐店的一客四分之一磅漢堡可賣三美元,大家都因著這麼低的價格賺翻了。可是食客就吃大虧了,不只是吃了太多油膩,造成過胖及血管阻塞,還可能中毒賠上老命。

速食 VS. 慢餐——新食品戰爭?

公共電視近日播出的一個訪談節目,也討論到這個食品衛生問題,主持人訪問了三個人,包括該記者。其中一位指出:為了供應「速食式」的廉價肉品,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是必然的,價格因此可降低,人人能有肉吃,卻不一定對消費者有利,品質沒保障不說,相對的社會成本也高,比方說:過胖人口增多、疾病比率升高、中毒傷殘醫療費高及環境代價高等。

針對「快餐速食」(fast food)?所帶來的眾多問題,歐美社會近二十年來有一股「反動」思潮,叫做「慢餐緩食」運動(slow food)。「慢餐」並非與漢堡快餐比慢,而是針對生產、衛生、健康及社會成本問題,做全面的檢討與改變。

比方說:參與「慢餐」運動的團體或個人,鼓勵人多親近土地,自己動手種菜蔬,並去學校推廣,使學生利用校地實驗種菜,明白基本的農業操作。在社區生活中,「慢餐」運動者也鼓勵人們到農夫市場,採購居住地附近出產的農產品,尤其是無毒有機蔬果,而不買遠道來的「舶來品」。在敝小城的農夫市場,甚至可買到附近農莊飼養、宰殺的牲口(非冷凍肉),或是漁民自己捕來的魚(來自大海或湖泊)。筆者的一位農夫朋友在自己的農莊養牲口,自己宰殺後賣到附近餐館,也拿到農夫市場販賣;有一次,他問我要不要新鮮有機羊肉,可以現宰供應,可惜我們家胃口小、食口少,吃不了一隻羊。

good, clean and fair food

慢餐運動者也關心「公平交易」(fair trade)的問題,有不少「大農業」公司自第三世界進口廉價農牧產品,卻不管當地農產公司是否剝削勞力、濫伐山林、過度使用化學品、不注重衛生、檢疫與牲畜飼養等問題;慢餐運動者呼籲社會大眾不要讓這些大公司成為壓榨人畜、破壞環境的隱形殺手。

「慢餐」強調的是 good, clean and fair food。每個人都是食客,都直接影響食品的生產、製作、運銷與買賣,我們並不是超市裡的「消費者」,而是與農夫一同生產的人(co-producer)。我們的胃口、品味、習性決定了食物的產製,同時也影響環境與人。

二十年前,筆者在 Davis 研習時,曾注意到當地的農夫市場與食品合作社(Co-op Food),不斷呼籲居民要關注「食品戰爭」的嚴重性,鼓勵居民要買本地出產的農產品,不要只顧便宜,不顧公義。筆者當年曾撰一文,期望喚起華人關注此一趨勢(參《尋回綠色地球》,雅歌出版社)。在後現代社會的今天,「慢餐」運動已漸為多人所接受,幾乎每一城鄉都有農夫市場,在敝小城甚至連超市也標示出一些蔬果是本地特產。

我們一家已經多年不碰牛肉了,也很少吃速食快餐。最近兩個女兒回來,我們沒外出吃大餐,只是一塊兒在家慢慢地享受一頓火鍋,同時分享彼此心靈的體會,悠閒緩慢,盡得其樂,何其快哉!

(作者為資深環境管理師)

 

「世界地球日」二十週年

每年的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今年是這個國際重要的環保節日二十週年。

「世界地球日」活動源起於美國,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一九六九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並將次年四月二十二日訂為「地球日」。當時二十五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將此提議變成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活動的具體構想,並得到許多青年學生的積極響應。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美國首次舉行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參加人數多達兩千萬。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國際化:大氣層臭氧減少、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日益嚴峻的問題困擾著整個人類,亟待各國通力合作予以解決。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全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二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各類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聯合國首肯,也成為第一個全球性的「世界地球日」。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在世界各地以各種形式紀念「世界地球日」二十週年之際,讓我們再思上帝所託付「大地管家」的責任,力行環保、珍愛地球。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