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4期】2010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安居不得,何以樂業?
溫哥華的「綠色冬季奧運」
速食VS.慢餐

泰澤的核心

繼續湧流的生命之泉
世外桃源的心靈傳奇
威風凜凜的艾爾加(下)


 

曠野書摘泰澤的核心

作者◆桑圖斯(Jason Brian Santos)翻譯◆劉思潔

泰澤的創辦人羅哲弟兄(Brother Roger)並非一覺醒來恍然大悟道:「如果我們這樣那樣做,保證會有一大堆青年來這裡!」然而的確有無數青年深受泰澤吸引與影響,其中祕訣是什麼呢?泰澤究竟有什麼特質,使這些青年整批整批一再來到泰澤?為何有如此多青年長途跋涉前來,在這個修士團體中居住一個星期,與修士們每天三次一起禱告,每天數小時參加聖經課程和分享小組,且按照修士的指派參與團體的勞務工作?

泰澤為什麼能吸引青年?

當今世界各地的許多基督徒幾乎是「賄賂」青年步入教會。我們把預期降到最低,只希望青年願意大駕光臨,只要求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教會中。泰澤修士要求青年負責清掃廁所、料理三餐等工作,而我們給青年各種團康活動和桌球器材。修士們邀請青年參加每日三次的禱告會、聖經導言課、分享小組等,每天有將近五小時的時間進行直接的屬靈造就,而我們經常只希望青年不會提早離開,以致沒聽到詩歌和介紹耶穌的五分鐘短講。泰澤的一切完全違反我們的直覺判斷,有一位修士就說,青年之所以來到泰澤,箇中奧祕正是每個人都想問的問題。

如果全世界的教會領袖能找出泰澤顯然成功吸引青年的關鍵,這個祕訣就會被加工、包裝、上架,整個過程進行的速度會比你在地圖上找到泰澤的速度更快(要在地圖上找到泰澤,比你所想像的更困難一點)。事實上,在過去數十年當中,有許多基督教領袖、牧師、學者和學生不遠千里來到泰澤,希望能「揭開」泰澤成功接觸青年的祕訣。

我剛開始決定研究這個團體時,也希望能破解這個密碼。不過來到泰澤之後,我了解並沒有什麼密碼,因此也沒有破解可言。我發現的是一個真正的修士團體,他們真實地活出基督與世界和好的典範。我剛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隨著研究繼續進行之際,我愈來愈深信泰澤的吸引力絕非某種可以外銷或內銷的「東西」,而是一些交織在整個團體肌理中的神學線索。我對照自己的教會背景,更進一步思索這些神學主題之後,不禁這樣猜測:如果加以適當的概念化整理,其他基督教團體和教會或許也不難培養和建立這些要點。

我相信泰澤的三大神學要點就是和好、自由和信任。表面看來,這三點似乎在任何教會或宗教機構都是陳腔濫調,不過這卻是泰澤生活的核心,而實際情況更是全世界許多教會所無法想像的。泰澤修士為培育這些神學要點所做的努力,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我們若要真心思考自己教會中的和好、自由、信任,就必須自問:這三大主題是否真的是我們共同生活的中心,或者只存在於教會生活的外圍,只供對神學探索有興趣的人自行思考。本文將先探討泰澤共融生活的第一大神學要點:和好與接納。

和好與接納

從羅哲弟兄第一次踏上泰澤這個小村莊以來,和好一直充滿他所有的想法與行動。他相信我們若不愛鄰舍就不可能真正愛基督,他也實際與貧窮人一起生活,熱誠接待戰爭難民,具體表現出自己對基督與世人的愛。泰澤團體逐漸發展,新的弟兄們加入羅哲的行列後,很明顯地,真正的普世教會合一工作就成為泰澤團體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畢竟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隔絕疏離已超過四百年之久,但是在羅哲這位年輕的瑞士神學家心目中,四百年來的隔絕是不該發生的。他了解全人類都要藉著基督與神和好,因此如果我們都與基督和好,藉著基督的工作蒙神接納,我們也一定會透過接納別人將對基督的愛擴展到別人身上。對羅哲弟兄而言,這個原則最真實的展現就是我們與其他基督徒的關係,如果基督徒彼此分裂為互相敵對的傳統,世人如何看見基督所帶來的和好呢?

當我們認知基督正是我們與其他基督徒間血緣關係的連繫時,彼此的差異就消失了。基督在十架上的受死,帶來我們與天父的和好,我們不再與造物主疏離隔絕。基督升天時,祂應許要賜下聖靈,聖靈使我們向世人具體表明基督的和好。因此我們若宣稱自己有分於基督的身分,也就是接受作為和好使者的呼召。在修士們心目中,這就開始於以愛心接納鄰舍,因為我們和鄰舍都已得到基督的接納。

換言之,基督應該成為全人類之間的中心點與首要連結點。祂是我們合一的原點,於是我們能自由接受彼此相愛的呼召,因為基督已經接納了我們。在泰澤裡面,你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這一點,青年被接納進入團體的生活和禱告中,無論他們來自何種教會傳統、國籍或經濟地位;在接納的真實表現中,每個人在泰澤都是平等的,這個團體成為和好的鮮活實例。

這就是泰澤歌詠誕生的大半原因:為了使來自形形色色基督教傳統的青年聚集在合一的禱告中。在泰澤裡,傳統的壁壘都打破了,取而代之所建立的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團結合一。繼羅哲弟兄擔任泰澤領導人的艾樂思修士(Broth Alois)相信,當基督徒真正願意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獻給福音的核心時,不再分隔的教會就會出現。這並不表示我們必須與自己的教會傳統斷絕關係,但應該知道這是要付出代價的。真正接納自己的鄰舍,會迫使我們放下自己的驕傲與意識形態,專注於所有基督徒的共同中心。

神學家柯樂蒙(Oliver Clement)是泰澤團體極敬重的友人,他認為若要讓和好真正實現,就必須認知哪些東西並不是絕對必要的。我們接納別人的時候,並不是忽略彼此的差異,而是專注於能使我們合一的面向。知名的德國牧師兼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曾說過:「我們的團體變得愈真誠且愈深刻,我們之間別的問題就會漸漸減弱,耶穌基督和祂的工作會更清楚、更純正地成為我們之間獨一且惟一必要的內容。」

泰澤修士培育和好的方法之一,就出自他們熱誠好客的精神。羅哲弟兄在〈泰澤規章〉(The Rule)中寫道:「我們在客人身上所接待的就是基督自己。讓我們一起學習歡迎訪客。」雖然有一些「正式」的修士誓願終身在泰澤修道,但他們自由地歡迎訪客來訪,視他們為基督裡的手足之親。這種親族之情體現了一種接納的精神,讓訪客在停留期間自始至終都有深刻的感受。被接受為這個親族關係中的一分子,這是吸引青年來到泰澤團體的重要因素。

來自不列塔尼(Britanny)海岸地區的蓋爾(Gael)是個二十來歲的法國青年,他告訴我他一再來到泰澤的原因就是:無論前一年裡他的生活出了什麼差錯,他總是可以得到接納和歡迎。我以非正式形式訪問一位十五歲和一位十六歲的女孩子:「妳們來到泰澤的第一天,得到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她們回答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受到歡迎」與「得到接納」。她們分享道,雖然那一週來訪的青年差異極大,但他們體驗到意想不到的合一,這是他們生平頭一次與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一起崇拜。青年來到泰澤不久,就會立刻在此看到基督徒接納精神的重要性。青年們把傳統和背景的差別帶來泰澤,而在他們彼此間的關係漸長之際,這些差異很快地變得無關緊要。潘霍華曾說:「把弱者、無足輕重、看似無用的人從基督教團體中逐出,實際上可能就是把基督逐出;在窮苦的人身上,基督正叩著門。」

我曾問一位修士,他認為青年為何被吸引來到泰澤,他毫不遲疑地說:「他們感覺被人接納。」對修士們而言,這個接納是順服第二條最重要的誡命必要的一部分:「耶穌使祂的門徒參與祂自己的生活方式;祂使他們能夠像祂一樣愛人。」在泰澤裡,青年不但付出也領受愛心的接納,參與了一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嶄新生活。

不同處境中的和好

在我進行研究期間,因為觀察泰澤裡這種強烈的接納精神,必然導致我持續提問:「但是,和好對於我自己的社會環境和屬靈環境又是什麼意義呢?」

我曾問艾樂思修士,和好在其他環境背景之下可能是什麼樣子,他向我提出一九九二年的實例,當時修士帶著他們和好的信息,來到美國俄亥俄州西南部的中型城市達頓(Dayton),他們為這個聚會花費了三個月的準備時間,準備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每週為會議舉辦地點的社區禱告。他們在尋找主辦城市時,發現達頓市被邁阿密河(Miami River)分為兩半,這個地理上的分隔又因為當地存在著種族隔閡而更加顯著。河流的一側主要是白人社區,另一側則是黑人社區。這個現象使修士們相當不安:這個城市因為一條河流而造成地理和種族上的分隔,他們如何把和好帶來此地呢?

他們決定,每週的禱告會要輪流在河的兩岸舉行,另一岸的基督徒必須過橋前往參加共同的禱告會。艾樂思修士告訴我這件往事時,我從他臉上看到一件事:在這幾個月當中,真正的和好的確出現於達頓市。這些共同的禱告會所產生的象徵意義和崇拜的精神,見證著基督對我們的接納。這些俄亥俄州居民在一生當中首次能夠敞開心懷,以基督的愛彼此接納——這個情形再次指出修士們所信仰的真理:和好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夠彼此接納。

顯然我們可以向修士們學習對於接納與和好的看重,但問題依然存在:如何真正將和好迎進我們自己的環境中?更進一步,我們是否可能培養出泰澤團體所特有的接納?我相信,我們可以藉由三種方法,開始看到這一幕發生於自己的教會中。但我要提醒你,這三種方法都需要我們按照神放在我們生命中的呼召,嚴格地檢視自己。

首先我們需要檢視自己內心,問自己是否真心想與別人分享在基督裡所經歷的和好。當今文化在意識形態層面上講究平等與多元,但我們很少看見這種理想化為實際。我們是否真心渴望教會能展現多元化?我們的講道、精巧的小冊和教會網站,常呈現出各種不同的人——有老有少,不同膚色,有家庭也有個人——但光有表面還不夠。如果我們沒有實行以基督為中心的接納,只用嘴巴說「我們重視多元化」是不夠的。我們是否願意擁抱福音的呼召,關注窮苦和有需要的人?是否願意在不同傳統和種族的人群當中敬拜神?或者我們所高喊的多元化只是說說而已?

換言之,我們是否真的想接納與我們相異的人?如果是,和好一定要從內心開始。如果我們內心沒有真正接納與我們相異的人,就不能宣稱自己接納所有人。無論是種族的區隔或教會的分歧,我們一定要面對一個事實:基督呼召我們做到愛心的接納——正因如此,和好一定要從我們自己與基督的關係做起。當我們看到自己在天父面前蒙接納,與基督同為後嗣,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把這份禮物擴及身邊的人。當基督使一切都更新時,祂也重新恢復了神在我們裡面的形像;此外,這個形像也在全人類的裡面恢復了,因此當我們看見鄰舍時,就應該看到神的形像,應該看見基督。

雖然有些人的情形有所不同,但只要以明瞭自己在神面前蒙接納為起點,就可使我們接納別人,因為基督已接納了我們。如果對於救贖的這個層面有更徹底的了解,就會帶來某些必然的結果。這表示我們可能必須冒一些風險,敞露自己的脆弱之處,勇於面對拒絕——這正是基督走在十架道路上願意接受的風險。如果我們真心想在自己的教會環境中培養接納與和好,就一定要從自己對於接納的渴望開始。如果我們真心想傳遞出基督的和好信息,就一定要從體會自己得到接納開始,然後向別人表達接納。

放棄「唯我獨尊」的宗派傳統

其次,基督徒應該放下自己傳統和宗派中造成分隔的面向,聚焦於使我們彼此合一的基本信仰。我相信,每年超過十萬名訪客長途跋涉來到泰澤與修士們一起禱告,原因之一就是讓我們藉此目睹一個實際的典範,體現出基督呼召我們每個人活出的福音信息。在泰澤團體中,基督信仰的各種不同差異都受到歡迎與接納。我們是否能真誠描述自己的教會就是這樣?是否與其他基督教傳統定期團契和敬拜?或許在我們向全世界「傳福音」之前,應該先仔細看看自己愛弟兄姊妹的情形如何。簡言之,如果我們不開始採取步驟追求基督信仰關於和好的道理,或許我們就與神的愛無分了。

最後,我們一定要用心在行動上接納別人,無論他們是別的種族或不同的基督教傳統,或者是一個不同的世代。我們需要自問:我們是否真正願意接納別人?教會中的多元化呼籲,是否僅為一種惺惺作態的作法,想在外表上符合正確的政治立場。身為和好的媒介,可以有較微小或較偉大的表現方法。我們需要開始與不同種族或其他教會傳統的人互動交往。不妨打電話給不屬於你宗派或傳統的某間當地教會,詢問是否有你可以參加的查經班;邀請不同族裔的鄰居到你家吃晚飯,幾週之後繼續發出第二次邀請(因為和好無法藉由一次晚宴而達成);請開始催促你的教牧同工舉辦社區的教會合一活動。最終他們都會接收到一個訊息:你正在找尋機會,以期在社區中展現出基督的和好。

除非我們真心願意在個人方面、教會層面與社會上擁抱多元,否則我們就只是用字句來傳福音。真正的接納意味著無條件愛那些與我們不相像的人。再說一次,如果這要成為我們生活中和教會中的事實,就一定要首先擁抱基督的和好,然後再把這份愛的接納提供給身邊的人。當基督徒開始認真承擔起和好的天職時,聖靈運行的可能性是毫不受限的。我完全確定,一九四○年羅哲弟兄遷居泰澤村時,沒有人能預見他對於和好及以愛接納別人的渴望,竟會發展出教會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如果我們開始認真看待基督對於和好的呼籲,誰能預測神可藉由當今教會成就怎樣的大事?

(本文摘自《泰澤傳奇——和好、自由、信任之旅》雅歌出版社隆重推出,特價優惠中,請來電:〔02〕2363-5646洽詢)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