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64期】2010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安居不得,何以樂業?
溫哥華的「綠色冬季奧運」
速食VS.慢餐

泰澤的核心

繼續湧流的生命之泉
世外桃源的心靈傳奇
威風凜凜的艾爾加(下)


 

曠野藝文威風凜凜的艾爾加(下)

◆陳茂生

不朽的聖樂合唱作品

〈威風凜凜〉的作曲者艾爾加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又曾是教堂管風琴師,他為教會崇拜創造了不少優美而感人的音樂,為合唱而寫的經文歌如〈聖體頌〉、〈聖母頌〉;頌歌如〈獻給上主〉、〈偉大的主〉及〈請? 聆聽〉;禮儀詩歌如〈我心仰望歌〉、〈感恩及讚美曲〉;還有為管風琴寫作的〈十一首晚禱曲〉(為晚禱禮拜的前後奏)。較主要而大型聖樂合唱,被列為神劇的有:

1896年的“The Light of Life ”(生命之光), op. 29(原文拉丁文為“Lux Christ”)

1903年的“The Apostles”(門徒), op. 49

1906年的“The Kingdom”(天國), op. 51

1900年的“The Dream of Gerontius (〈吉隆修士的夢〉), op. 38

1900年10月3日,國際性的「伯明罕音樂節」在李希特的指揮棒下,演出了〈吉隆修士的夢〉這齣神劇,奠定了艾爾加國際性作曲家的地位。

〈吉隆修士的夢〉

1889年,當艾爾加與Caro line結婚時,英國的紅衣主教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送給艾爾加一份不尋常的結婚禮物,就是Newman 紅衣主教的詩集“The Dream of Gerontius”(中文一般譯為〈吉隆修士的夢〉),但它卻是取材自古希臘國王身邊名為Gerontes的年長智者。

〈吉隆修士的夢〉雖然被樂界列為「神劇」之範疇中,卻因不是取材自聖經,而常被稱為「戲劇清唱劇」。不論如何被定位,它除了在當年首演之後被樂界與韓德爾的〈彌賽亞〉與孟德爾遜的〈以利亞〉神劇相提並論之外,更是倫敦的「艾爾加協會」幾乎每年必定演出的作品。

其實,艾爾加早在1892年左右,就已閱讀了Newman紅衣主教的鉅著,他深深地被詩中精闢的天主教教義所感動,決心以它創作一首合唱曲。艾爾加從小在天主教會長大,能深入了解此詩的精髓,七、八年之中,他用心地吸收Newman詩中的精神而使之融入自己的音樂靈感。

1899年,變奏曲〈謎〉演出成功,使得艾爾加馬上被「伯明罕音樂節」(註1)的委員們邀請譜寫1900年10月節慶的新音樂作品。那醞釀在艾爾加心中將近八年的〈吉隆修士的夢〉,就此孕育而出。

1892至1890年間,艾爾加創作了至少六首大型合唱曲,這使他深入了解人聲,寫作技巧更臻成熟,而「謎」的成功演出,更使他信心十足地投入〈吉隆修士的夢〉之創作,他把原詩精簡化(即使如此,整曲的演出時間仍長達一小時四十分鐘),細心地將它編成歌唱劇本,將原詩匯集成了以「一個人的死以及靈魂之旅」為中心的故事。把自己的信仰表白注入音樂創作之中,音樂中充滿了神秘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高尚宏偉的氣質。

糟透的首演

艾爾加的這首偉大作品,原是為1900年10月3日的「伯明罕音樂節」所創作,編制為大型管弦樂團、大合唱團與小合唱團(男女聲部各在五人以內)、男高音、女中音及男音低獨唱。但首演情況卻糟透了,被稱為英國音樂史上最難堪的演出之一。

艾爾加於1900年8月3日完成全部創作,但顯然地,二個月的練習期間,獨唱者、合唱團員似乎難以進入狀況,不太能克服高難度的音樂技巧,更遺憾的是,當時負責訓練合唱團的總指揮,竟在節慶的前兩週病逝。而大指揮李希特也未能掌握住樂曲的深度,在一種「準備不足」的狀況中上了台。艾爾加在演奏會之後痛心疾首地說:「他們可憐的掙扎著??」即使情況糟糕透頂,聽眾之中仍有許多「識貨」的行家,文學大師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192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即為其一,他將此評為「可以與貝多芬的德國音樂相提並論的英國音樂」。(註2)另一位聽眾則是一位德國的合唱指揮,他聽出了該作品的偉大及潛力,回到德國之後,全力策畫該曲的演出,一年之後在德國的杜塞朵夫(Dusseldorf)「萊茵河下游音樂節慶」中,「吉隆修士」成功演出,更確定了艾爾加的國際作曲家地位,英國人更組織專為演唱〈吉隆修士的夢〉之合唱團(後來發展為「艾爾加協會」),演唱頻率之高,可看出它受歡迎的程度。

〈吉隆修士的夢〉——「人的死亡」及「靈魂的旅程」

全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是「人的死亡」,第二部是「靈魂的旅程」。

第一部/「人的死亡」

一開始,樂團以「極小聲」奏出d小調哀傷低沉的旋律,就是「審判的主題」。隨後馬上以「前奏曲」的方式,逐步呈顯出劇中不同角色及情境的主要主題。艾爾加將不同的優美主題,天衣無縫地編織成精采的樂音。

男高音獨唱,代表「吉隆修士」,艾氏為這位主角創造出一種既不是宣敘調亦非詠嘆調的特殊歌唱風格,也就是將音樂融入歌辭的抑揚頓挫之中,而產生極端自然的表現方式。如第一段中「吉隆修士」的禱告:「耶穌!瑪利亞!我快死啦!」

然後,床前朋友(合唱團)以〈垂憐曲〉為垂死的吉隆修士禱告。這禱告促使吉隆修士更激情的禱告,合唱團再以「憐憫他,善待他吧!」來安慰垂死的人。

當樂曲轉入3/4拍的音樂時,吉隆修士唱出「聖哉,偉大的上帝」,是充滿熱情、富有戲劇性的信仰告白,把一個像我們一般的罪人心情充分表白出來。合唱團再度唱出「主啊!請拯救他!」後,吉隆修士似乎如釋重負地以拉丁文唱出“Novissima hora est”(這是最後的一刻),在旁的神父為他祝禱,唱著「基督徒的靈魂啊!從這世界往前走吧!」艾爾加以優美的旋律,將信心、痛苦及不安同時表達而出,成為第一部中最精采的樂段。隨後,當神父再度祝福,唱出了「奉天使及天使長之名,離去吧!向前走吧!」合唱團馬上加入,再唱到了Go Forth(向前走吧)而達到本曲的最高潮(譜上是fff)。

高潮之後,神父唱出第二個祝福,「奉先知、聖徒之名,走上你的旅途吧!」(樂團僅使用小提琴以單一旋律伴奏)。

最後,合唱團及樂團以柔和的漸強唱出「奉主基督之名」,以堅定的D大調結束了第一部。

第二部/「靈魂的旅程」

艾爾加在此以虔敬的F大調旋律,3/4拍的節奏帶出了甜美溫柔的安詳感。吉隆修士的靈魂正感受著那「言語無法形容的輕盈」,他唱出「我睡著了,現在我已重新得力啦!」。

死亡的恐慌已散去,他所感受的是死亡深沉的寧靜及安詳。從此,整個第二部,大多以這輕盈的「三拍」寫出,充滿了可喜感人的樂章,因為吉隆修士的靈魂並不孤單,他聽到了天使扣人心弦的歌唱。在此,艾氏使用了女中音淳厚甜美的音色,以最單純的音樂素材,創造出令人著迷而歡欣讚美的獨唱。隨後進入令人難忘的樂段,即靈魂與天使的對話。音樂充滿了難得的想像力,與歌辭環環相扣。吉隆修士的靈魂,雖然對於「前途」多少有些遲疑及好奇,但是天使以體貼及熱情回應他,使他確知自己的命運而能唱出新發現的喜樂。

但旅途中仍危機四伏,魔鬼犀利的尖叫及戲謔之聲,使得吉隆修士心想自己「能否見到上帝」。這時,遠方傳來天使般的合唱「讚美至高真神」(合唱第一主題),天使把吉隆修士帶到「審判之廳」,以近乎狂喜的聲音唱著:「我們已在上帝的面前,要讚美祂的名。受苦的靈魂啊!要喜樂,得以在上帝的眼前享有平安」。

大合唱團在樂團的支撐中,以極大的聲音再唱出第一主題「讚美至高真神」(艾氏自認這是最偉大、充滿火焰的合唱),它真是精心創作,令人心神悸動的樂段。音樂以6/4拍進入第二個主題,「喔!滿有慈愛智慧的上帝」,然後與第一主題交織而成豐富的四部至八部合唱。

艾爾加從小在大教堂耳濡目染美妙細膩的讚美詩,以及令人心曠神怡的大教堂音效,使他能把音樂的結論樂段,以聖詩體裁寫出。人聲與樂器聲在C大調的迴響中盪漾而出時,簡短的器樂段落帶進了「審判」的情景。男低音獨唱代表了「苦難天使」,唱出祈求上主赦免的深刻心聲。唱到了「哈利路亞」時,審判的場景、上帝的臨在,震懾住在場的靈魂,使他們唱出「主啊!? 是我們的避難所」,天使則唱出一首精采感人的安慰之歌:「被贖回的靈魂啊!我要輕柔溫和地用我充滿慈愛的雙手擁抱你」。

天使們高唱著「讚美歸於至聖者」,突然間,在急速的漸弱聲中,重覆的「阿們」之聲,以信心十足的D大調輕柔靜謐地結束整曲,讓所有演唱者、演奏者及聽眾在敬畏之中發出讚美的嘆息。

深沈的心靈見證

喜愛小提琴的朋友一定很熟悉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它是表現艾爾加「樂器」的最佳作品,被樂界尊為最偉大的英國浪漫派小提琴協奏曲。全長80分鐘,是艾爾加獻給小提琴演奏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奧地利的小提琴演奏家及作曲家)的力作,小提琴獨奏部分,翱翔自如的旋律線充滿高貴的想像力。艾爾加內心深處追尋真理的殷切,充分表現於整首音樂之中。

喜愛大提琴的樂友對於艾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想必耳熟能詳。它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把艾爾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於人類文明失望至極的悲切,從心底掏了出來。

艾爾加也用〈安魂曲〉的深沉表現,把個人對人類扼殺文化及藝術的感受傾洩而出。特別是第三樂章“Adagio”,最令人心神悸動。David Dubal認為它是「艾爾加最個人化、最深沉的心靈見證,它那名一波波的唉嘆,浸滿了艾爾加內心深處對世界的哀慟。」

實至名歸、威風凜凜

艾爾加以非音樂科班出身,卻能勤奮不懈、無師自通學習了作曲。精通了管弦樂法以及為人聲寫作的技巧,以他特殊的音樂天分──優美的旋律線及和聲變化、感人的主題擴展以及高度的邏輯性及正確性,使他的音樂獲得學術界的推崇。從1900年開始,美國的名校如麻州的耶魯大學、賓州的韋斯頓大學;英國的劍橋、牛津大學;蘇格蘭的亞伯登大學相繼授與榮譽音樂博士學位。艾爾加更在1905、1906、1907及1911的四次訪美行程中,指揮美國的大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自己的作品(較出名的是1907年指揮紐約愛樂演出的〈門徒〉)。英國皇室更不後人,先是在1904年封艾爾加為爵士(Sir Elgar),還特別在倫敦的科芬園劇院連開了三天的慶祝音樂會。1905年,伯明罕大學頒給他特別的「音樂教席」。1911年更榮獲國家的殊功勳位。

1920年4月7日,艾夫人病逝,艾爾加將一切榮獲的勳章、獎牌都放進了艾夫人的棺木之中,認為自己所有的榮譽都是艾夫人的功勞,也因此舉遭受不少社會人士的批評,但艾爾加堅持自己的心意及摯愛。此後的十四年中(直到艾爾加去世),艾爾加的創作靈感似乎與艾夫人一起埋葬了,除了1930年的“Severn Suite”op. 87較重要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不過,艾爾加在這十四年之中的聲譽卻如日中天,先是在1924年被王室任命為宮廷作曲家(Master of the King's Music),接著又榮獲維多利亞女王「皇家勳章」(1928)。而1931年更被封為男爵(這是英王可授與的最高榮譽)。1933年親自在赫爾福特音樂節(Hereferd Festivel,英國人在中西部的大城赫爾福特舉辦的重要音樂節),指揮神劇〈吉隆修士的夢〉,滿堂的聽眾歡呼喝采之聲不停,艾爾加站在指揮台上可真是實至名歸、威風凜凜。上帝和艾夫人必然也從天上向艾爾加發出了讚賞的微笑吧!

註釋

1.伯明罕音樂節(Birmingham Music Festival)是英國最著名的音樂節,起源於1768年,開始時專為演奏韓德爾的神劇及音樂。1796年起成為每三年一次的國際性節慶,引進各國的名作曲家指揮他們的新作品。1834年伯明罕市政府的演奏廳落成,成了此節慶的「家」。此後名家齊聚一堂。孟德爾頌的〈聖保羅〉(1837)及〈以利亞〉(1846)神劇均在此首演。

2.參考" Composers Since 1900, a Biographical. d. Critical Guide",by David Ewen, 第183-186頁,The H.W.Wilson Corp, N.Y.,1969

名片推薦

〈吉隆修士的夢〉:

1. 這是一片美不勝收的發燒片。當代英國名管風琴家及指揮家Richand Manlow(b.1939)指揮英國「劍橋三一學院」詩班所錄製的15首艾爾加經典聖樂合唱曲“Choral Music of Edward Elgar” Cambridge's Trinity College Choir, Gothic Records, Asin :BooloMzyA4, 2009年。

2. Boult 指揮,Londow Philharmonic Choir & Orchestra, New Philharmonic Orchestra,“Elgar—The Dream of Gerontius and The Music Makers, EMI Classics, D231595, 1998

作者註:Andrian Boult 爵士(1889-1983)是英國大指揮家中,指揮艾爾加的音樂最具權威性的大師。此片中的男高音Nicolai Gedda (b. 1925),是演唱“The Dream of Gerontius”最有名氣的天王男高音。

(作者曾任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系教授暨主任;現旅居美國,擔任中華音樂崇拜學院加州聖工研究所特任教授)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