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1期】2011年5-6月出刊

本期目錄:
櫻花本無淚,飄零仍護根── 貼近日本民族在巨災下的心靈面貌
改革教會擦鞋偽善文化──〈香港回歸基督精神同盟〉的信仰反省與行動
一個香港基督徒政治工作者的自述

復活之樹:苦楝

應許之地如何成為恐同煉獄──從烏干達同志鬥士卡托之死談起
莫內的心靈花園
「諸神」與「一神」──遠藤周作早期文學的創作背景
 
 

曠野藝文莫內的心靈花園

◆彭海瑩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
──雅各書一章17節

眼前景物的輪廓愈來愈模糊,光線似乎愈來愈暗,池中的睡蓮──那費心栽植、原本或豔麗或清雅的睡蓮,究竟是紅抑或紫?為什麼竟分辨不出她是什麼顏色?花的形狀也在改變,花瓣的分隔界限逐漸消失,只剩下一團一團的影像,而原本在花朵上活潑移動的光,如今則只剩下一片暗影……
年近八十的莫內,望著自己一手經營、繁花如錦的吉凡尼花園,他的眼光益發黯淡,心中發出沉重的、痛澈心肺的吶喊:我──還能再畫嗎?

三十九歲時,愛妻卡蜜兒因絕症過世;七十一歲時,第二位妻子艾莉絲先他而去;七十四歲時長子過世;七十八歲時,一向照顧他的長媳也因病離世;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則在他七十五歲時,無情地威脅他的生活……,這些至深的創傷與悲痛,都沒有將他擊倒,但如今,面對著因嚴重白內障而日漸惡化、即將被黑暗籠罩的視力,莫內──這位開創印象派,一生堅持追尋光與美的畫壇鬥士,他,幾乎要放下畫筆了。

印象派的創始者與推手

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出生於法國巴黎,從小就展現出藝術創作方面的才華,十六歲時以諷刺政治人物的碳筆漫畫嶄露頭角,甚至可以此類畫作換取相當收入;但不久即在海灘邂逅其繪畫上的啟蒙師──布丹,鼓勵他學畫油畫,並且要到戶外寫生,觀察大自然的景觀,描繪生機蓬勃的萬物。二十歲左右,莫內前往巴黎,進入卡萊爾畫室學畫,結識了一批熱愛藝術創作,且具革新觀念,期望畫出有別於古典畫派及臨摹名畫、而真正與當時生活結合的作品,像雷諾瓦、希斯理、馬奈……等人,莫內開始坐在窗前或走到戶外,畫他所親眼看到的人物、風景。

一八七二年,莫內以一幅仔細觀察塞納河口日出景象的畫作,參加巴黎官方美展,畫面生動、鮮活地掌握了日出時分陽光不斷變化的瞬間動態;然而這樣一幅在當時畫壇上取材、觀點及技法都突破創新的畫作,不但遭到落選的命運,且飽受藝評家及記者的嘲諷,而這幅「日出.印象」則成了後來大放異彩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之名的由來。
莫內自此一生堅持描繪戶外真實、生動景物的路線,注重光影的變化和當下的感動,印象派的理念和實踐大部分藉著他得以推廣。雖然在三十八歲之前,長達近二十年,他的畫風不斷遭到質疑與批評,畫作也幾乎完全賣不出去,生活窮困潦倒、房租都付不起,但他不僅不改其志、繪作不輟,而且始終是印象派的推手和領導人,鼓舞了其他印象派畫家,創作無數今日被視為瑰寶的畫作。

是完美的傑作──〈吉凡尼花園〉

中年之後的莫內,畫作漸漸被人們肯定、喜愛、甚至大受歡迎,他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自然景物、豐富明麗的色彩以及朝氣蓬勃的訊息,特別獲得當時新崛起的美國收藏家青睞;他的畫有了市場,經濟逐漸改善,便開始在巴黎近郊吉凡尼置地建園。由於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及對東方的嚮往,這個莫內親手打造的花園有著波光瀲灩的水池、隨風搖曳的垂柳、木製拱形的日本橋,還有頗具東方色彩的睡蓮、鳶尾、白子蓮、牡丹、茶花………。經過長年用心的經營、栽植,這個花園面積日益擴大,園內花團錦簇、曲徑通幽,莫內晨昏散步其間,聆聽、觀察植物生長的信息,園內種種也成了他的寫生題材。他悠遊其間,同一題材可呈現一年四季、一日晨昏、不同季節、不同氣候光影變化下截然不同而豐富多元的面貌。

莫內的睡蓮畫面讓人想起「門外野風開白蓮」、「雨蓑紅藻冉冉香」……等詩句,耳邊也響起德布西空靈、靜謐、飄渺如夢的樂章;這種交疊湧現的意象令人陶醉、引人神往。難怪莫內自己也說:我最完美的傑作,就是我的花園。

面對挑戰、突破自我

中年以後的莫內,並未因生活優裕、地位崇高而停滯、怠惰,他工作勤奮、佳作連連;六十歲以後,面對當時逐漸崛起、虎視耽耽的藝壇新秀──野獸派的馬蒂斯、立體派的畢卡索甚至達達主義……等的挑戰,莫內雖難免面對心理上的壓力及創作上的瓶頸,但他並未氣餒、躊躇,他不斷擴展創作題材,也在畫風和技法上嘗試突破。他常針對同一題材作多幅連作,除睡蓮、日本拱橋之外,也曾以法國鄉野間,一般人覺得平凡無奇、微不足道的麥桿乾草堆為題,畫了三十餘幅作品,表達不同時節、不同時分,乾草堆因光線差異而產生的不同影像。在莫內的細膩觀察和精妙畫筆下,原本粗陋的乾草堆竟顯得無比華美,生動地傳達出大地的生命力。

莫內也曾花費數年時光,為著名的盧昂教堂繪製三十餘幅連作,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哥德式教堂,有著美麗的拱型尖頂、廊柱、彩色玻璃花窗,但莫內著眼的仍是因著氣候、時辰之別,光線在教堂建築上反射出的變化與影響,使原本灰色的外牆竟展現出因日照而如寶石般炫目的金色、紫色、紅色……,燦爛如同天堂。

令人嘆為觀止的傳世巨作

晚年的莫內,雖然經常被孤獨、沮喪、恐懼視力即將消失的壓力環繞,他仍以卓絕的韌性與意志力,毅然拾起畫筆,開始用記憶和心靈作畫;他請助理把所需色彩的顏料給他,用心靈之眼畫下早已生根於內心深處的睡蓮──那是從晨曦初放、日正當中,一直到向晚時分乃至月出東山……或含苞或盛放的睡蓮。

八十三歲時,經過三年幾近全然失明,但仍創作不斷的朦朧歲月,在好友──法國總理克理蒙索一再勸說下,莫內接受了當時仍處於實驗階段的白內障手術,他的雙眼竟奇蹟似地重見光明,而且所見色彩比以往更加清晰、鮮明。莫內終於在〈吉凡尼花園〉巨大的畫室中,完成了他獻給法國也是留給世人最後的巨作──長達二百公尺、高二公尺,春夏秋冬、晨午夜色中的睡蓮壁畫;這幅不論尺寸、技法和所需體力、耐力都超過常人想像,令人嘆為觀止的「四季睡蓮」,如今陳列在法國巴黎羅浮宮附近〈橘園美術館〉的橢圓形大廳中,向人述說莫內畢生對自然、光影、生命的追尋與熱愛。

環顧莫內這如夢似幻、由寫實走向抽象,被譽為「印象主義的西斯汀教堂」的巨大壁畫,彷彿可以聽見貝多芬失去聽覺後譜寫的「第九交響曲」澎湃、撼人心弦的樂章;你不禁要問:是否上主有時刻意讓人失去生命中原本自以為最重要、寶貴的東西,卻讓他獲得更深、更大的智慧、勇氣與能力,以致能挑戰自我極限,產生登峰造極之作。

追尋光與美背後的永恆
莫內一生追尋光與美,希望生動地捕捉光的變化及其背後的永恆,他長達八十六年的生命,確實將上主賦予的才華發展到極致;而我們,透過欣賞莫內的畫作,除了更深地感覺光、感覺風的吹拂和水波的盪漾,體會天地之間的大美,更可用信心之眼,看見那位光的創造者、光的源頭——上主的燦爛華美,而從心底獻上衷誠的感恩與禮讚。

後記:

1.全世界各地重要的美術館幾乎都以收藏莫內的原作為榮;他的畫作也曾多次來台展出(包括個展及印象派畫家聯展)。莫內的作品更深入一般人的生活中(包括複製畫及以其畫作複製的寢具、餐具、文具、絲巾、皮包……等),他的作品總是帶給人愉悅、平靜、安適之感。
二○一一年三月五日到六月五日,〈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別推出主題為「莫內花園」的美展,展出收藏於法國〈瑪摩丹美術館〉,主題分別為「河岸風光」、「池塘一隅」、「水景系列」的三十五幅莫內名作,其中包括以〈吉凡尼花園〉中大小與實物相近的睡蓮,不禁想起詩人余光中在《蓮的聯想》中的詩句:葉何田田,蓮何翩翩;你可能想像,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2.讀者不妨上網觀看〈吉凡尼花園〉及〈橘園美術館〉的相關圖片、影片,更可身歷其境地感受莫內摯愛的生活空間及作品帶來的震撼。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