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3期】2011年9-10月出刊

本期目錄:
野雁無糧天地寬
金融風暴下的理財倫理
全然奉獻的生命─—聯合國秘書長哈馬紹的心靈世界

從助暴為虐的約瑟反思 今日華人教會在公共倫理的角色

分裂與共融
〈必也一殺乎?〉 消滅希特勒與本拉登就是行公義
米勒的大地之歌
讀陳映真〈加略人猶大的故事〉
 


 

曠野論壇金融風暴下的理財倫理

◆黃乃寬

二戰後嬰兒潮世代,今年開始退休。比起上一個世代,他們沒經歷過以失業為常態的經濟大蕭條,沒趕上「同盟國」與「軸心國」兩大集團對打的世界大戰,他們親眼見證以英帝為首的殖民主義快速沒落,而挾著戰勝國絕對軍事優勢的美國則以其無可匹敵的工農生產力與雅俗難拒的大眾文化廣泛發展國際貿易,取英而代之,成為鐵幕之外唯一的全球性商業帝國。

美國夢的負向評等

超過五十年,美元是唯一的國際貿易清算貨幣,美國是其他重要經濟體的主要貿易夥伴,而美國公債,這個普遍認定零風險,世界第一強國(也是冷戰結束後的唯一強國)中央政府背書的債券,也是那些包括早期的日本與亞洲四小龍,以及現在的中國在內,藉著出口賺取美元,再用貿易順差的外匯存底去持有的主要金融工具。

美國的嬰兒潮世代得天獨厚,成長於國力如日中天的年月,雖然父執輩參加的韓戰,和他們自己同一代有份的越戰都算不上勝利,國內的日子倒還太平安穩,以占全球人口約百分之五的美國人口,經常消費掉全球產出約百分之二十五的資源,實現了所謂的「美國夢」,展示了所謂現代化的生活品質。其實,這不是現代化,只是美國化,是一種不值得效法的消費文化。
今年四月,標普公司(S&P)把美國的主權評等調整為負向。八月初,在歹戲拖棚的政府舉債上限協商調高附帶限期縮減政府支出條件終於落幕後,S&P又把美國公債的債信評等由AAA降為AA+。第二周,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議後宣布準零利率至少維持到2013年中:這個決議不但少見地有三席反對票,而且預告長達兩年之久的近零利率貨幣政策亦屬空前。本來是零風險的不再零風險,本來不可能借錢不收利息的居然保證零利率,好像聖經宣示的大道將行矣!這一切都顛覆了這世代長期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不過,再往裡面看,這只是把先花錢製造繁榮,再借更多的錢來維持相同戲碼的信仰發揮到了極致,而旁觀的信評業者終於對這把問題留給未來的作法稍微不表認同而已。

新羅馬帝國興亡再現?

如果我們預想五百年後的人回頭來看當前這個後金融海嘯的變局,很可能會像吉朋在羅馬帝國興亡史裡的發現:敗象雖已早露,還可以靠餘蔭撐上好一陣子。美國美麗的謊言在嬰兒潮世代巧取了開發中國家的勞動力和菁英階層的認同,如同變相的納貢,然而這種精明(或詭詐)縱可騙取一時的利益,卻不能叫別人永遠作傻瓜。詐騙來的好處固然還可以撐上好一陣子,倘若拿不出新招,終究要沒落。當今美國主流經濟策略對付失業的方法,對付泡沫的方法,以及對付債務破表的方法,仍不外乎以戰爭創造就業,以新泡沫代替舊泡沫,以債養債,並舉更大的債去輾轉花費的老招,結果不止是債留子孫而且債延外國人民。平心而論,美債一時並無違約風險,而且不論是美國債市的規模或流動性,一時也並無任何其他替代金融工具。柏南奇上周延長零利率的宣示,十分肯定地表達出在QE1與QE2憑空創造出近二兆半的寬鬆美元後,美國經濟前景仍不看好,以致非出此重手,不足以以刺激投資與消費。

明知招式已用老,卻屢出老招,難道不知道這樣無止境的成長模式非但在有限資源的現實裡不可能持續,而且在局部持續成長的過程中,勢必破壞人類社群另一部分的健全發展,有嚴重的道德瑕疵。其實,這是人類共同的弱點之一,喜歡複製過去成功的模式,而且強迫說服自己複製有理,其他努力都不重要。於是經濟政策中就會出現這種客觀上明白不可能的無止境成長,而且極力把這種無限成長合理化。類似的政績焦慮症候群不勝枚舉。從歷史上各朝代的興衰來看,黔驢技窮地複製過去成功的模式,正是每個帝國在窮途末路時的苟延殘喘而已。這現象在國家治理固然如此,在企業經營亦如是。

用貨幣政策來處理國債過高這個如同垂死的病人,只是先買一點時間,好進行治本的手術。從已破產的冰島到正在紓困的希臘,從愛爾蘭、葡萄牙到義大利、西班牙都有比美國更嚴重也更緊急的償債危機。西方的沒落,不只是殖民主義,擴張主義的終結,演進至今,資本主義中那隻暗中產生共利的「手」已被無節制的私利與貪婪殘廢,民主制度的運作也正在被民粹主義一步步地摧毀,西方文明僅存的兩大世俗價值都瀕臨崩壞,除了回歸到基督教的倫理,還真找不到其他可以解救的方法。

聖經倫理的建設性

現在主流的商業乃至政治思想可以用贏者全拿、趕盡殺絕來描述,在缺乏互信的極度不安全感裡,只有不計手段地踐踏可能的競爭者,才覺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得到一點保障。看看利未記第十九章九節:「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和申命記第二十四章十九至二十一節:「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有能力的應設法照顧弱勢者的生活需求和做人的尊嚴。那些收入豐富、衣食有餘卻吝於捐輸、規避稅賦的,那些取得政治權利卻只求自己的利益,替富人減稅又苛扣平民百姓的,不正是反向讓政府擴大社福支出,舉債過頭的元凶嗎?「禍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致不留餘地的,只顧自己獨居境內。」(以賽亞書第五章八節)「禍哉!那些清早起來,追求濃酒,流連到夜深,甚至因酒發燒的人」、「他們在筵席上彈琴、鼓瑟、擊鼓、吹笛、飲酒,卻不顧念耶和華的作為,也不留心他手所作的。」(十一節與十二節)

留人餘地,也就是「義正何妨辭婉,理直更宜氣和」,社會賢達們能減少咄咄逼人的暴戾之氣,多一點祥和,多一點謙卑,承認自己一樣是被造的,應該可以改變風氣,鼓勵大家去從事更有建設性的活動。

行義的企業家典範

嬰兒潮之前的世代,有幾個美國企業家在以私濟公上留下了不錯的榜樣。1907年美國股市的恐慌性下跌幾乎要叫金融機構倒閉,摩根(J. P. Morgan)在政府束手無策時單槍匹馬跳下去收拾殘局,以自有資金保住了一串主要銀行。洛克裴洛(J. D. Rockfeller)大動作地把錢存進大眾擠兌的銀行安定人心,而且買進他家的股票,以行動證明支持。這些非政府的救濟措施不但穩住了局面,而且催生了現在的聯邦儲備制度和聯準會,負責金融監理與物價穩定。1914年美國勞工問題愈演愈烈時,福特(H. Ford)震驚業界地宣布大幅加薪,讓他的汽車生產線上沒有專門技術的工人也能拿到高於當時行情的工資,一天五美元。他的夢想是把汽車從奢侈品變成正常家庭的配備,所以他要給他的雇工買得起汽車的工資。他不但解決了勞資糾紛,還創造一個家家有車的奇蹟。

雖然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高齡八十八的前嬰兒潮世代巨富巴菲特(W. Buffet)不讓二十世紀初的先賢專美於前,最近也拋出一個令人動容的議題,主張富人如他者應當多繳稅。他的主要論點是投資而產生的利得應該有比工資薪酬這些收入更高的稅率,也就是用錢賺錢要繳的稅應該比用力氣掙來的更多。巴菲特自己的財富幾乎都是投資的收益,所以他的建議也適用於他自己,應該按更高的稅率繳稅。五年前,巴菲特才把本身財富的八成,大約三百一十億美元,捐給微軟創辦人蓋茲夫婦(W & M Gates)的基金會,另外六十億美元捐給其他四個基金會,而且承諾未來所有的財產都會捐出來做公益。以金額而論,這筆捐獻已經是有史以來第一高,他也和蓋茲聯手向全球富豪招呼,一同來響應這種「裸捐」:捐到自己什麼都不留。這樣的人提出富人加稅的議題,似乎是認真的。

將錢用在天使看見也會微笑的地方

台灣長期存在更嚴重的稅制問題。政府七成以上的稅收來自受薪階級的綜合所得稅,而真正創造出最大最快財富的土地和證券交易所得卻不必課稅。社會上真正富有的人對公共支出是沒有任何貢獻的。長久以來,政府帶頭「取不足以補有餘」,而富者愈富之後又回頭來囤積不動產,製造假性需求,哄抬房價地價。這種操縱行為若發生在股市,早就判刑坐牢了,在房地產市場居然無法可管,造成國民若非望屋興歎就是終身做房奴。這絕不是一個可以持久安定的社會型態。

巴菲特和蓋茲尚未蓋棺,不敢論定。他們帶出的風氣卻是台灣現在需要的。我們固然驕傲地出過拾荒者王貫英、菜販陳樹菊,和許多愛心大、行動與想法一致的無名善士,在冷酷的商業社會裡注入一絲絲的暖意,我們更希望看見台灣的富人做出更多讓人敬佩的義行,不只會賺錢,也會用錢,用在天使看見也會微笑的地方。在這樣的大同世界裡,美債歐債的評等變好變壞就沒有那麼重要,國民快樂指數也不致敏感地隨著生產指數消長而劇變了。

(作者為資深金融工作者)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