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6期】2012年3-4月出刊

本期目錄:
二二八關懷工作中鮮為人知的勇者──萬日無悔(《曠野》二十五年記實之一)

在批判的距離底下跟政府/政權打交道

為什麼劉曉波對中共那麼溫柔?

你所說的,你明白嗎?

一位遊民之死與中產階級的救贖

從帕托卡到哈維爾:捷克的異見倫理學

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曠野藝文喚醒國魂的西貝流士

◆陳茂生

芬蘭,這多災多難的北歐小國,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瑞典帝國的統治之後,卻於一八○九年落入另一個大帝國──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不同的是,俄羅斯將芬蘭併為「大公爵領地」;在亞歷山大第一及第二世皇帝統治下的八十多年之間,芬蘭人享有了「自治區」的自由及喜樂,許多芬蘭人憧憬著光明的前途。未料,一八九四年時,尼古拉二世接掌王權之後,為了貫徹他的「皇民化」政策(也就是使芬蘭全面「俄羅斯化」,與當年日本人要將臺灣「皇民化」的情況似乎如出一轍),俄皇派出一位大將軍勃博力可夫(General Bobrikov)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鎮。芬蘭的天空頓時黯淡無光。一八九九年,勃將軍更頒布了「二月宣言」,芬蘭自治區就此告終,俄語成為各級學校的主要語言,政府機構上自省長、市長、軍長,下至警察、戶政人員全被換成俄國人。言論及集會自由不再,勃將軍的密探四伏,任何違法者馬上被送進牢獄。

該年十一月三至五日,芬蘭人民在忍無可忍下,終於在首都赫爾辛基廣場舉辦所謂的「新聞節慶」,表面上是為紀念芬蘭的新聞事業、文學、教育及文化發展而舉行的「募捐及慈善活動」,事實上卻是在抗議俄羅斯帝國的迫害。(註1)
歷史是何等詭譎,芬蘭人雖早在一八三○年左右就已開始了民族的覺醒,但若沒有勃將軍的「鐵腕」鎮壓,芬蘭人或許仍然「沉醉」於所謂的「自治區」那種假民主、偽自由的狀況之中,國家被併吞、民族被同化了還毫無知覺。

「新聞節慶」的重頭戲是「活人畫」劇,戲劇性地將芬蘭歷史之中,不同時代的重要事件,從最古老的印刷術史、小學教育的濫殤,一直到蒸汽火車的發明,最後則以十九世紀的事件作結,共分六段演出。當時三十五歲的西貝流士,已是芬蘭最有名氣的作曲家。該年,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的非凡成功,可能使得芬蘭人更期待他為這大事件譜寫音樂。西貝流士果然不負眾望,不但作了曲,還親自指揮樂團,配合「活人畫」劇的演出及詩詞的朗誦。愛國心強烈的西貝流士,把前五段的音樂寫成騷動不安、刻畫芬蘭人民「國家掙扎」之環境,但是在第六段結尾的「芬蘭,醒來吧」(Heraa Suomi)(註2)時,西貝流士先是以銅管樂帶出仍然擾人的混亂,但不久之後,「呼喚人們醒覺」的號角聲出現,那急促的節奏,催促著人們沉睡的心靈,定音鼓則在最低層中攪動,管弦樂支撐著在最高音上一陣陣的號角催逼聲,清脆的鈴聲更像在喚醒人心;隨後「戰鼓齊鳴」之中,管弦樂如波濤洶湧地匯集而成氣勢磅礡的渴望自由之聲。但是,突然之間,木管樂以近乎聖詩式的四部和聲,帶出了充滿信心的音樂。單純寧靜的旋律,似乎在告訴人們要沉著以赴,音樂在一種紛擾動盪之中,突顯出特殊的靜謐力量。西貝流士以弦樂器的合奏重複主題而呈現出聖詩式的音樂內聚力。結尾樂段則是以所有樂器合奏的手法,強調在首段的紛擾之中,人們的心已覺醒了,燦爛輝煌的銅管樂,把那充滿信心的主題,再度呈現,全曲把萬眾期待勝利之心匯集於「阿們」的樂聲之中,達到最高潮而結束。廣場上的芬蘭人繼續以被灼熱的愛國心,不斷吟唱著那日後被全世界尊敬的《芬蘭頌》(Filandia),而西貝流士更是盡情地指揮著樂團,一再重複演奏。(註3)

這首不到九分鐘的音樂,竟成為喚醒芬蘭國魂的《芬蘭頌》,不但使西貝流士成為芬蘭的國寶級大人物,從此也成為芬蘭爭取國家獨立的「戰歌」,它是直接促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芬蘭宣布獨立而定名為「芬蘭民主共和國」最偉大的力量之一。(註4)

生而逢辰,左右逢源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一八六五年十二月八日出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郊外的小鎮罕明林納(Hameanlinna)。父母都是芬蘭血統的後裔。他的父親是該地相當出名的醫師,母親則是出身於牧師家庭、受到良好音樂及藝術教育的才女。雙方的家庭都是路德會的忠實會友、熱心的基督信徒。小西貝流士在不到三歲時,父親突然病逝,母親馬利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帶了三個小孩回到娘家。
小西貝流士(後來芬蘭人都親暱地稱呼他為約翰Janne)排行第二,姊姊Linda比他大三歲,弟弟Christian卻是遺腹子。雖然後來只有約翰成為音樂家,但是姊弟三人卻在一八八○年時,就因自組的三重奏團而小有名氣,演奏曲目中已常有西貝流士的作品。

西貝流士的音樂才華,從小就被母親發現而鼓勵有加,五歲時,就常在鋼琴中尋找不同的旋律及和聲,不到十歲,就能以鋼琴即興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芬蘭曲調。十五歲才開始對小提琴產生濃厚的興趣,不久就為自組的「家庭三重奏團」寫出相當成熟的處女作──《水滴》(為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

與許多前輩音樂家如韓德爾一樣,西貝流士在二十歲時,成為首都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學院學生。但他也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院修習小提琴,除了琴藝突飛猛進,更在音樂理論、對位、和聲及作曲上下了苦工夫。
一八八九年至一八九一年,獲得獎學金,赴柏林及維也納這兩個歐洲的音樂城深造。雖然只有兩年多的學習,但是在當時的名師指導以及歐洲最佳的音樂環境之中,西貝流士的藝術視野大為擴張;不但得以學習及欣賞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作品、最頂尖之演奏家及最精采的演奏會,更認識了不少藝術界及音樂界的名家;而在維也納時,更因未婚妻Aino Jarnefelt的鼓勵(註5),鑽研祖國芬蘭的史詩巨作“Kalevala”(註6),進而著手創作管弦樂曲“Kullervo”(取自史詩“Kullervo”中,描寫芬蘭悲劇人物Kullervo的詩)。
一八九一年,西貝流士回到祖國芬蘭,隨即積極尋根,挖掘家園泥土的芬芳。一八九二年,“Kullervo”以大型的管弦樂團、兩位獨唱以及男聲合唱之姿態,呈現在芬蘭人面前。聽眾熱烈的反應及其後樂界的評論,讓「芬蘭音樂」終於「出頭天」了。西貝流士一夕之間,被尊稱為芬蘭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聲名遠播,特別是在一九○○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中,「赫爾辛基愛樂協會」連串演出他的作品,《芬蘭頌》更是每天迴盪在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耳際,芬蘭人在國際舞臺上昂首闊步,而西貝流士就此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作曲家,享受了芬蘭國民樂派「祖師爺」的榮銜。芬蘭人在往後的年歲中,幾乎把西貝流士「神」化了,他們口上總是掛著「我們偉大的西貝流士」。他是芬蘭的國寶,是芬蘭的國家象徵。(註7)

西貝流士八十五歲生日那天,當時的總統代表芬蘭全國人民,以大陣仗的車隊,從赫爾辛基駛往西貝流士在Jarvenpaa的住處,為壽星祝壽致敬,而西氏九十歲生日那年(1956),全世界似乎都在演奏他的音樂,為他祝壽。

交響曲──西貝流士的信仰表白

西洋音樂史上,浪漫派時期的音樂,與國民樂派的崛起是分不開的。一八三○至一八四○年代是國民樂派最興盛的時期;俄國的葛令卡(Glinka,1840-1857)、波蘭的蕭邦(Chopin,1810-1849)、匈牙利的李斯特(Liszt,1811-1886);後來波西米亞(捷克)的史麥塔納(Smetana,1824-1884)及德弗札克(Dvorak,1841-1904)急起直追,而挪威的葛利格(Griag,1843-1907)、丹麥的尼爾森(Nielsen,1865-1931)、西班牙的阿爾班尼茲(Albeniz,1860-1909)、瑞典的阿爾芳(Alfven,1872-1960)以及英國的艾爾加(Elgar,1857-1934)也都不落人後。但是芬蘭卻一直等到一八九○年代,才出現最佳代言人──西貝流士。

西貝流士被音樂史家尊為芬蘭最偉大的作曲家,更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交響曲作曲家。(註8)西貝流士在六十歲之後,幾乎沒有任何作品,這是樂界未解之謎;但是,他在將近四十年的創作期間,作品卻是洋洋可觀。重要的四首交響詩(其中之一就是最出名的《芬蘭頌》)、七首交響曲、八十六首獨唱歌曲、二十三首合唱曲(許多為男聲合唱而寫)、不少聖樂曲以及聖誕歌、超過八十首的小提琴、鋼琴獨奏作品。
交響詩中,除了《芬蘭頌》獨樹一幟外,《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a, op.44, 1903年作品),是西貝流士根據芬蘭的神話故事,所寫出的浪漫而傷感的音樂,卻是最受市井庶民歡迎的一首短曲。(註9)不會理財的西貝流士,當年仍不清楚自己的價碼,竟只向出版商收取了「買斷費」(150美金),而這家出版商卻因該曲發行至全世界而成為大富翁。
西貝流士的七首交響曲,使他被尊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交響曲作曲家。他自己曾說:「我的這些交響曲,比我的其他作品更充滿了我忠誠信仰的表現。」(註10),確實,西貝流士那敬畏上帝、愛鄉土、疼國家的情操,多表現於他的交響曲之中,特別是第一號(e小調,op.39)及第二號(D大調,op.43)兩首早期的作品中,所激盪出的宗教情操以及英雄式的芬蘭傳統內涵,使它們與莊嚴華麗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1903年,op.47)被尊為芬蘭的三大國寶級作品,而事實上,這三首作品至今仍是愛樂者最耳熟能詳的偉大音樂。

《我靈鎮靜》

一九六○年代,在臺灣的基督徒大學生團契聚會中,《我靈鎮靜》是最常被吟唱的榜首詩歌之一。筆者當時是「又土又木」的土木系學生,只記得歌詞意義非凡,繞樑的曲調蘊含著寧靜的力量。當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信仰路程出現坎坷時,竟會不自覺地哼出這首《我靈鎮靜》的詩歌。過了些時候,才憶起那「似曾相識」的感人曲調,竟是在初中的音樂欣賞課中,所聆賞過的《芬蘭頌》之主題的詩歌。大學畢業後,有幸赴美念書,又「半路出家」地成為神學院裡教會音樂院的學生,上了「聖詩學」的課,更悟出了這首聖詩的力量。
原來,這首聖詩的詩詞作者,竟比音樂曲調的作者早出生一百六十多年。她就是十八世紀初,德國科登市福音路德會的女修道院院長,Katharina A. D. Von Schlegal女士(出生於1697年,去世年未詳)。這首詩詞可能是她當院長時,為了鼓舞那些年輕的女修道者而寫的。一七五二年被編入 “Neue Sammlung geistlicher Lieder”(新編聖詩集)之中。它的原詩詞共有六節,詩篇46:10「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也被尊崇。」是全詩的靈感泉源。一百多年之後(1855)才由蘇格蘭的才女Jane Laurie Borthwick將它譯成英文“Be Still My Soul”(只譯出五節),被編入了“Hymns from the Land of Luther, II”之中。這期間,所使用的曲調已不得而知,卻要等到將近八十年之後,這首原德文詩詞“Stille, mein Wille! Dein Jesus hilft siegen”的詩詞才被配上《芬蘭頌》(Finlandia)的曲調,編入了美國長老教會聖詩(Hymnal of Presbyterian Church, U.S.A., 1933)。從此,“Be Still My Soul”這首被聖詩學者們譽為「詩詞與曲調」絕配的聖詩,馬上成為基督教各宗派的標準聖詩之一。(一般都只取用3節)(註11)
似乎《我靈鎮靜》」這首詩歌,是經歷了歲月的琢磨而成為今日的「名聖詩」,就像是詩詞中的教導一樣,人生的旅途之中充滿了我們無法化解的紛爭困擾,艱難困苦及生離死別在所難免,然而,當我們的靈能安靜在主的面前,將心神聚焦於上帝的信實及引導上,就會如聖經上所應允的,上帝會在我們身邊,祂將引導我們繼續前行,如同祂在從前帶領祂自己的百姓。每一節詩詞,都來自聖經的靈感,如:
第一節:詩篇37:7,124:1,138:7
羅馬書5:3-5,12:12
第二節:詩篇48:14,馬可4:39,哥林多前書13:12
第三節:以賽亞35:10,帖前4:17,啟示錄21:3-4
這首詩歌早在一九五○年代就被譯成中文,逐漸出現於許多詩歌本及聖詩集之中,如《校園詩歌》、《校園聖詩》、《教會聖詩》、《生命聖詩》、《歡欣讚美》及《聖詩》等。而臺語的譯作,則首次出現於美國臺福總會編輯的《新聖詩》中(1976年初版)。臺灣長老教會總會,聖詩委員會在二○○九年最新版的《聖詩》中,以較新譯出的臺語,也以《我心恬靜》為標題,編進了《釘根本土的見證》的目錄之中,確是深思熟慮的決定。委員們深知這首《我心恬靜》的深沉意義及偉大的音樂力量,期望基督徒能依靠全能的上帝,以寧靜的力量來愛鄉疼土,有朝一日,臺灣人民能夠成為嶄新的國際分子,為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
(作者曾任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系教授暨主任;現旅居美國,擔任中華音樂崇拜學院加州聖工研究所特任教授)

註釋:
1.參考“Jean Sibelius”,Harold E. Johnson著,89-90頁。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59.
2.Haraa Suomi,芬蘭語,Suomi就是芬蘭。譯為《芬蘭,醒來吧!》的這首聖詩式的四部合唱,是1881年芬蘭一位相當有名氣的合唱音樂作曲家Emil Genetz(1852-1930)所作 ;為的是慶祝芬蘭史詩名家Elias Lonnrot(1802-1884)八十歲大壽而創作的。Lonnrot先生是1830年代,促使芬蘭人民「民族覺醒」的重要推手。
當時,西貝流士仍是16歲的中學生,對這首作品應已是耳熟能詳,因為全國各級學校都唱著它,西氏在這個特殊的節慶中,下意識地採用了這首被傳唱已近10年的「愛國歌曲」之旋律片段,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3.同註1.,92頁。
4.1917年12月7日,芬蘭宣布獨立。
5.Aino Jarnefelt的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不少藝術家、音樂家、詩詞家。
Aino在1891年與西貝流士訂婚,隔年結婚之後,更把娘家的「愛國精神」發陽光大,與夫婿手牽手地成為芬蘭「出頭天」的偉大力量之一。
6.“Kalevala”是芬蘭的史詩巨作。也就是Elias Lonnrot先生在1835年編集的巨大芬蘭史詩集,它的芬蘭語原意是「英雄之地」;Kullervo則是“Kalevala”中的一位悲劇人物,後來被芬蘭人尊為英雄。這本史詩後來成為芬蘭人甚至全世界的人尋求「芬蘭藝術」獨一無二的資源史詩。Lonnrot先生是一位謙卑的醫生、植物學家、語言學家及詩人,他因收集芬蘭的民詩、史詩,而成為廣受尊重的藝文界人士,他熱愛芬蘭的心促使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投入芬蘭辭典的彙著工程中。
7.同註1.,第93頁。
8.參考,“The Essential Cannon of Classical Music”,David Dubal著,464-466頁,North Point Press, New York, 2001.
9.參考《音樂辭典》,王沛倫著,第493頁,樂友書房,臺北,1969。
10.同註8.,第463頁。
11.參考“Companion to the United Methodist Hymnal”,Carlton R. Young主編,227-228頁。Abingdon press, Nashrille, 1992.

唱片推薦
1.交響曲/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
a.Colin Davis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Philips CDs (446657-2, 446160-2)
b.Leonard Bernstein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
(Bernstein:The Rogal Edition)
Sony Classical SM2K 47619, 47622
2.第一號交響曲/西貝流士
Ashkenazy指揮,倫敦愛樂
London 289455402-2
3.第二號交響曲/西貝流士
Blomstedt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
London 443376-2
4.小提琴協奏曲/西貝流士
海菲滋小提琴,芝加哥交響樂團
Hendl: RCA RCD1-7019
5.Finlandia《芬蘭頌》/西貝流士
a.Colin Davis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Philips 446160-2
b.Salonen指揮,瑞典國家廣播電臺交響樂團

Sony Classical SK 46668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