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78期】2012年7-8月出刊

本期目錄:
書中真有黃金屋?──林益世貪污事件的省思

華人教會齊來「做神學」

葡萄憤怒時

愛是永不止息──給「去國」的余杰夫婦的祝福

誰在操控媒體

林來瘋和堤博熱

台灣老人照護問題再思

 
 


曠野藝文葡萄憤怒時

◆黃友玲

真實人生對照虛構之小說的戲劇性,往往令人感嘆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前些《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這部作品描寫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成千上萬的農民被迫離鄉背井,前往開發中的西部,希望在那兒開創美好的家園,卻發覺事與願違,夢想破滅,他們受盡剝削苦待,儘管願意付出勞力,卻換不來安定無虞的生活。

《憤怒的葡萄》是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的長篇小說,是一部偉大的美國社會紀實文學,這部小說在當年「賣得最快、評價最高、爭論最激烈」,一時成為禁書,又被當眾焚毀,最後帶起風氣,迫使政府立法,資助農民。

1940年史坦貝克因此書獲得普立茲小說獎,1962年他因為另一部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史坦貝克

約翰.歐內斯特.史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1902~1968),出生於加州,二十世紀美國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他曾經斷斷續續在史丹福大學上學,但由於醉心寫作,一直懷抱著作家夢,1925年終於正式退學,全心致力於成為一名作家。
史坦貝克的作品大多描寫大蕭條時期平民階級及移民工人的生活,其作品中經常出現掙扎求生的小人物,此外,他的故事和人物都取材於真正存在的歷史環境與事件,因此讀來特別真實深刻。
史坦貝克的第一部小說出版於1929年,以神話為題材,名為《金杯》(Cup of Gold),可惜並未獲得文壇注意,後來他在1935年推出小說《薄餅坪》(Tortilla Flat),首次得到評論家的讚賞,獲得了加利福尼亞聯邦俱樂部的金牌獎。

他主要作品包括《人鼠之間》(1937年)、《憤怒的葡萄》(1939年)、《伊甸園東》(East of Eden)(1955年)和旅行書寫《與查理一起旅行:尋找美國》(Travels with Charley) (1960年)。從他的作品裡,可以發現他的興趣十分廣泛,例如海洋生物學、爵士樂、政治、哲學、歷史與神話……等。

逐夢西部

《憤怒的葡萄》描述喬德(Joad)一家由於家鄉屢遭暴風沙侵襲,造成大片耕地變成荒蕪,幾經考慮,這一家人決定離鄉背井,共乘一輛老式福特牌汽車,取道國道六十六號公路,向西橫越黃沙滾滾的沙漠,到加州尋找出路。
湯姆.喬德(Tom Joad)是家中的次子,故事一開始,他才從獄中假釋出來,一心想回家與家人團聚,卻發現原來的家已經破舊不堪、人去樓空,遇到鄰居,才問明原委,幾經輾轉,他終於與家人團聚,並且決定一起往西部去開創新生活,加州是他們夢想中的天堂,他們變賣一切,浩浩蕩蕩地出發。
在顛簸的旅程中,湯姆的爺爺和奶奶相繼過世,他們的舊車也狀況頻頻,又遇到小偷,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一路上又不斷聽到關於加州的壞消息,澆熄他們心中的熱望,但一家人總是彼此鼓勵,懷抱著對新生活的嚮往,繼續前行。

在歷經無數困難之後,終於到達加州,眼前果園繁茂、柳樹成行、桃樹上滿是豐碩的果實,他們以為幸福的日子就在眼前,卻不知最艱難的日子即將到來。

時局艱難,人心險惡

他們嘗試安定下來,卻處處受人排擠,加州人稱他們為「奧州鬼」,他們受盡了藐視與屈辱,到處找不到工作,又屢遭巡警刁難。
最令人氣憤的是那些果園主人濫發傳單,招募更多勞工,以降低工資,又勾結警察、壓榨農民,罔顧農民死活;最後農民忍無可忍,群起反抗,舉行大罷工,地主勾結員警前來鎮壓。湯姆在一場暴動中殺了人,他為了保護家人,只好再度離鄉背井、亡命天涯。

這部作品探討當時失去家園的農民所遭遇的生存困境,被認為是反映美國三十至四十年代現實社會問題的偉大作品。
據說,當時史坦貝克為了翔實記載當時農民的苦況,曾經親自跟隨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流浪到加州,沿途所見,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他沉重地寫著:「有五千戶人家就要餓死,問題十分嚴重!」
《憤怒的葡萄》一出版,立即引起各州統治階層的恐慌,紛紛頒發命令禁止這部小說的發行,但《憤怒的葡萄》卻道出了人民的心聲,揭示了社會的黑暗,這股憤怒的力量不容小覷,高層越是禁止,百姓越發堅決,它成為人人爭相傳閱的暢銷書。

同是天涯淪落人

小說中最後一章,貧苦百姓相濡以沫,幕幕震撼人心,喬德家的女兒羅絲(Rose)在出發前就已懷有身孕,但因旅途艱難,一路顛簸,營養不良,再加上丈夫離棄,心情極其惡劣,十月懷胎臨盆生下的孩子竟是個死胎!
失去孩子的羅絲,悲傷不已,她隨著家人往山上避雨,忽然看到山上屋角邊有一對父子,那個父親因多日飢餓而瀕臨死亡,因為他總是把吃的給孩子,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進食,飢餓過度之後,又變成吃什麼食物都吐,當時只有湯或牛奶可以救命,羅絲的母親油生憐憫之情,靈機一動,想起了自己剛生產卻失去了嬰兒的女兒,心裡有了打算。

於是,母親看了看女兒,女兒也看了看母親,然後女兒點點頭說:「好。」
兩個女人心照不宣,母親把其他人都趕出屋子,只留下羅絲一人,她慢慢地走到那個將死的男人身邊,躺下來,把乳房塞進那人口中,輕輕地說:「吃吧!」她的眼睛向上看著,嘴角終於現出微笑。
在非常時代,有非常的作法。羅絲,這個被丈夫拋棄的女人,這個失去嬰孩的母親,在極度悲傷之際,竟能展現愛心,以自己的奶水救活一條性命,難怪她憂傷的臉龐終於能綻露微笑,任何人讀到這裡,都不能不深深吸一口氣!
作者走筆至此,在一種極度悲憫的情懷裡,他寫著:「羅絲的母親流下淚來,淚水滑到嘴邊,她心想:『這就是加州的葡萄味嗎?』」
歷年來,此段文字被道學家批評為「不道德」,但史坦貝克以其如椽大筆,發出公義的吶喊,無人可以蔑視。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那個貧富懸殊、不公不義的時代,可憐人休想從統治者那方獲得憐恤;會伸出援手的,都是和自己一樣的天涯淪落人!

處處可見公義使者

小說中一場勞資糾紛,引發一場暴動,湯姆見好友凱生牧師被那些暴徒打得腦漿四溢,他再也不能忍受,出拳打死了人,但由於他的假釋身分,不能再觸犯法律,又不願意牽累家人,湯姆只有逃亡,在暗地裡活動,他的母親為他送飯菜。
母親心疼他,恐怕再也看不見他,黑暗中伸手撫摸他的臉,好記住他的模樣,母親說:「我們以後怎麼知道你的消息呢?」

湯姆說:「媽媽,甚麼地方都會有我,為飢寒的人打抱不平的地方,巡警打人的時候,……我都會在的,而且像我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所以,其實你走到哪裡,都會看到我,和像我一樣的人。」
湯姆自從看見凱生牧師捨己救人的榜樣之後,整個人脫胎換骨,他不再以小我自視,卻能以大我觀照時局,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他說:「凱生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那是一個不公不義的時代,勇者前仆後繼,以自己的性命為人們的生活福祉奮鬥,社會依然黯淡一片,曙光何時再現,無人有把握,但是正如湯姆所說:「像我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
公義的使者將挺身而出,人們不再只是挨打受辱,憤怒的聲音將如海浪高漲,這就是《憤怒的葡萄》作者想要表達的。
史坦貝克掄起公義的大旗,發出民眾憤怒之聲,當時的羅斯福總統夫人終於不得不親自下田查看勞工們的真實生活,當時政府的勞工部門也不得不加快勞工法的改革,直到如今,加州的勞工仍然受益。
政府明訂法令,看重勞工的福利,這使得那些在陰暗角落裡的人,終於得以面見陽光,那些長期受欺壓的工人,終於能獲得平等的工作權,享有安定的生活。

葡萄,是甜蜜和豐富的象徵,但在當時,加州遍地葡萄園中都是受壓、可憐的勞工,他們的苦情誰能了解?一串串鮮豔欲滴的葡萄竟成了他們憤怒的象徵,他們的生活成了一首又一首的悲歌。
史坦貝克的作品見證了那個時代的悲劇,《憤怒的葡萄》如暮鼓晨鐘,帶出了歷史的反省,人類甚麼時候才能懂得上帝的心意?

上帝的心意是甚麼呢?聖經上清楚指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六章8節)

(作者為資深文字工作者,廣播人)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