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1期】2013年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3年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有傻勁才能走遠路

非關地獄?

誠實疑惑者的牧人──葛瑞格•博亦德

英雄救美結情緣

傻瓜哲學大師──以故事講真理的以撒辛格

客家詩歌響起

 
 


 

曠野反思非關地獄?

◆朱崇儀

“Love Wins” 自2011年3月出版以來,就引起諸多爭議。因為此書的副標題為 A Book about Heaven, Hell, and the Fate of Every Person Who ever Lived. 談論到天堂、地獄,以及所有存活過的人未來的命運。甚至在很短的期間,就出現了所謂福音教派的回應書籍 Christ Alone: An Evangelical Response to Rob Bell's “Love Wins”(2011年8月)。前書的作者貝爾(Rob Bell)身兼牧師,在美國牧養的會眾其實頗多,並且快速增長。他亦曾於2011年獲選美國《時代雜誌》的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然而因為“Love Wins”的出版,貝爾也遭受了傳統福音教派頗多質疑,而群起撻伐,認為他鼓吹了「不論宗教信仰,人人皆能得救」普救論,而不傾向於選民論,相信只有特定人士才能得救。

可惜的是:在這樣的圍剿舉動之中,我只看到了自認為是選民者的偏狹。基督徒,這個出自於使徒行傳的稱謂,不是要我們去效法基督嗎?而耶穌基督的榜樣是什麼?以下筆者謹針對”Love Wins”的第3章談及「地獄」的部分,淺談耶穌本人每次在用到此詞時的上下文,以及相關的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以期拋磚引玉。

天國

不消說,人人都想上天國,不想下地獄。然而主禱文教導我們的是──求天國降臨在地上。簡單地說,天國絕非死後才能進入。馬太福音第5章一開始,耶穌第一場大型佈道會(亦即著名的登山寶訓),開頭論及八福,其中之兩福,即提到天國是其賞賜(太5:3、5:10);但前提並非死後才能享有。
證諸世情,我們亦能發現:有許多人在世上受到百般逼迫,仍然有大喜樂;因為這些人必得生命的冠冕,因此可謂已在天國中(參見雅1:2-3、1:12)。雖然全球各地貧富不均、暖化、劫貧濟富等等問題日益嚴重,整個世界離公平正義還很遠,但是我們不需要更加憤世嫉俗。畢竟神在新舊約都不斷提醒我們「申冤在我,我必報應」。基督徒並非不能參與追求社會公義,但是有時在自己吃虧之時,只要不違背聖經原則,真需要退一步海闊天空。

地獄

至於「地獄」(hell),的確是個令人害怕的字眼。對於華人,由於融合了民間十八層地獄的說法,尤為如此。一般基督徒也簡單地認為那就是硫磺火湖,不信的人要在那裡承受永遠的痛苦與煎熬。
但這真的是耶穌的教導嗎 (Love p.64) ?

貝爾接下來查考舊約聖經是否有相對於「地獄」的字眼,再次肯定了略具舊約背景的讀者都知道的概念:希伯來經文除了少數經節,提到「陰間」(或譯為深淵)與「墳墓」之外,並無真正相對應的觀念。
無庸置疑的,神仍然是掌管人生死的神。在古希伯來人的觀念裡,如創世記所載,雅各(以色列)從其他兒子得知約瑟的死訊時,說自己「必悲哀著下陰間到我兒子那裡去」(創37:35)。強悍如雅各者,亦知自己不能挽回約瑟之命。人間到陰間,對古希伯來人而言,基本上是條單行道。「陰間」對他們而言,也是混沌不明的場域;人死後往哪裡去,並非這群人的終極關懷。
到了新約時代,「地獄」這個字眼出現的次數大增,而且大部分皆出於耶穌口中。希臘原文翻譯成「地獄」的字,實有其地,當時座落在耶路撒冷城西南之谷,是那時城內人丟垃圾的場所。如同今日的垃圾場,是以當地焚燒之火永遠不息,更有野狗野獸齜牙咧嘴、狺狺爭食。所以耶穌的聽眾,非常容易具體想像祂想要表達的可怕景象。

然而這並不是說「地獄」並不存在。就如前面筆者所說,天堂與地獄在某一種意義上,今生即存在。放眼世界,心懷感恩,得到救贖確據的人,無論今生景況如何,知足常樂,已有一隻腳踏入天堂。相對地,富可敵國的有錢人,若仍舊汲汲營營,以趕盡殺絕為樂,則不啻把他人拖入地獄,自身也不見得快樂。反之,受到戰火蹂躪,被敵人造成終生殘缺的人士,難道不是在提醒我們──這就是人所造成的人間地獄。更別提遭到性侵、讓小孩面對大人世界的創痛 (Love p.70-71)。

財主與拉撒路

不過「財主與拉撒路比喻」與「地獄」有更深的關係。眾人皆知這個知名的比喻,是耶穌對門徒所說,記載於路加福音16:19-31。財主日日笙歌,拉撒路則渾身長瘡,在財主門口討飯。財主並未刻意照顧拉撒路,只讓他撿拾掉落的食物充飢,也容許狗來舔他的瘡。但是兩人死後的境遇卻大為翻轉。拉撒路回歸始祖亞伯拉罕的懷中,而財主則在陰間受苦。當他看到亞伯拉罕與拉撒路的親密互動,就要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來到陰間,用水幫他涼涼舌頭。然而亞伯拉罕因為兩造之間有深淵隔閡,無法相通,拒絕了此請求。財主退而求其次,希望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去預警父家五個其他弟兄,以免重蹈覆轍,同遭拒絕。最後的那段對話最值得品味。財主說:「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他的兄弟〕那裡去的,他們必要悔改」(路16:30)。亞伯拉罕回答「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他們也是不聽勸」(路16:31)。

貝爾在此提醒讀者財主最大的問題,在於他仍然將拉撒路當僕人使喚,自認為比拉撒路尊貴甚多。因此他的心本身就是個深淵,無法跨越。社會階級觀念,在他心中仍然牢不可破 (Love p.75)。

極具革命性的耶穌信息

然而耶穌的信息極具社會革命性,推翻了傳統的潔與不潔、罪人與得赦免者之區分,也打破了猶太社會的階級。如果忽略了自家門口的拉撒路,你將淪為在陰間受苦的財主。這對祂當時的聽眾,特別是猶太教的高階人士,不啻一記警鐘。

再者,真正即將從死裡復活的,是耶穌自己。而財主呢?他死了,但並未如耶穌一般死裡復活,得到新生命。他仍舊固守傳統的階級觀,覺得拉撒路理應服侍他,幫他止渴,代替他警告仍然在世的兄弟。

我們再聽一次亞伯拉罕的回答「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他們也是不聽勸」。耶穌的這個比喻,透過「後見之明」光照下,可以讀成:預表了祂自身將從死裡復活,但仍有多人不信。祂的聽眾除了少數例外人士,也皆是猶太教內的虔誠人士。這些人自覺是神的選民,更有許多人希望耶穌成為軍事領袖,復興久已喪亡、飽受外邦人蹂躪的以色列國。但耶穌深知自己來到世上的目的並非如此。祂並不排斥外邦人,所以願意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約4:1-41),救治羅馬百夫長之子,也與當時人所以為的罪人(稅吏等)為伍。祂所樹立的榜樣,就是要我們追隨者,不是自己已經握有天國之鑰,而要常常問自己:誰是我的鄰舍?如果我們連「好撒瑪利亞人」都不如,是否做出了最壞的見證?

真正的地獄無所不在
如果我們傳福音的時候,對方並未立即相信,是否我們就不再關懷他們了?福音既然是好消息,我們當然希望人人聽聞。但一個人何時心能夠成為「好土」,操之於神。耶穌在世時不斷拿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開刀,豈不是因為他們自以為義,已經得著了,因而將信仰日益教條化?據此論斷別人?
真正的地獄可以無所不在。就連基督徒也應該天天更新,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12:1)。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奉。誰說今天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已經絕跡了呢?

(作者為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
引用書目: Bell, Rob. Love Win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11.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