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1期】2013年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3年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有傻勁才能走遠路

非關地獄?

誠實疑惑者的牧人──葛瑞格•博亦德

英雄救美結情緣

傻瓜哲學大師──以故事講真理的以撒辛格

客家詩歌響起

 
 



 

曠野藝文傻瓜哲學大師──以故事講真理的以撒辛格

◆黃友玲

一九七八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以撒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是一位基督教信仰色彩濃厚的作家,其作品多以猶太社會為背景,以虛幻神秘的故事為藍圖,以嘲諷態度對抗現實社會之殘酷無情,揭露人性之自私與無知,向讀者傳遞深奧的人生哲理。同時,以撒辛格也是一位偉大的意第緒語(Yiddish,意第緒語是德系猶太人的語言,以希伯來字母書寫。)作家,致力於保護猶太傳統,作品題材常取自猶太民族之古老傳說。

拉比世家


以撒辛格出生於1902年11月21日,卒於1991年7月24日,他的出生地靠近波蘭華沙,父親是一位猶太拉比,母親也是拉比的女兒,其家族長輩大都是拉比,所以家族一直期待他未來也能成為一位拉比。然而,以撒辛格從少年時代,就在文學方面展露出過人的長才,據他自己後來所說,他少年時期大量閱讀故事、小說等類書籍,對他啟發甚大,尤其難忘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的《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家人因戰亂不得不分頭求生,以撒辛格和弟弟隨母親遷至母親的家鄉避難。直到1921年,辛格才再度回到華沙,進入專門栽培拉比的神學院(Tachkemoni Rabbinical Seminary)就讀,但是以撒辛格很快就發覺自己並不合適這條路,他離開了神學院,回到家裡,以教授希伯來文維生,但做不了多久又停了下來,這時的他感到又頹喪又挫折,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1923年,他的哥哥約書亞辛格(Israel Joshua Singer )為他安排在華沙擔任報社編輯,這成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1935年,由於德國納粹黨的威脅日增,眼看德軍就要佔領華沙,以撒辛格和他的哥哥先後離開波蘭,移民美國。以撒辛格也就因此離開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盧尼婭(Runia Pontsch)以及他的長子。後來,以撒辛格在紐約落腳,在當地的《猶太每日前進日報》(Jewish Daily Foward)擔任記者與專欄作者,這家報社使用的語言不是英文,乃是意第緒語。
這時的以撒辛格充滿了惶恐不安,異國遊子的情懷使他深感落寞,他覺得來到美國就像被連根拔起,他後來形容這段時期的心境是:「我從波蘭逃離了一種災難,到這裡又發現了另一種災難,我的第一印象是意第緒語恐怕維持不了五、六年了……。」

1938年他遇見了阿爾瑪(Alma Wassermann ),她是德裔猶太人,從慕尼黑逃到美國,以撒辛格和她異地相遇,背景遭遇相似,從相知相惜,進而相愛結婚。
來到美國之前,辛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格雷的撒旦》(Satan in Goray) 已經在波蘭出版,因此他已小有名氣,但來到了美國,環境心情面臨大震撼,八年之久,他毫無靈感,寫不出任何作品,他甚至覺得自己的寫作生命面臨窮途末路。

而這時以撒辛格的哥哥約書亞卻是靈感迸發、大作頻出,成為美國文壇新秀,哥哥的成功讓做弟弟的充滿羨慕之情,卻也備感壓力。
1944年,約書亞忽然因心臟病猝死於紐約家中,一向與哥哥手足情深的辛格沉痛不已,他形容那是他人生最痛苦的一件事。
哥哥的過世儘管使辛格的心情盪入谷底,卻更加砥礪他向前邁進,這之後,他開始在《猶太每日前進日報》連載長篇小說《莫斯凱家族》( The Family Moskat ), 1950年該小說集結成書,同時出版意第緒語與英文,引起讀者廣大的回響,後來又再版多次,這使得他知名度大增,也成為後來他寫作出書的模式:先用意第緒語寫作,在報上發表,之後匯集成書,翻譯成英文出版。

佳作連連

以撒辛格的作品深刻感人、直指人心,他的文字以細膩的象徵手法著稱,擅於烘托詭譎神祕的氣氛,將人性中的善與惡描繪得絲絲入扣、撼動人心,其長篇小說如《撒旦在戈雷》、《莫斯卡特一家》、《莊園》、《盧布林的魔術師》、《蕭莎》、《仇敵,一個愛情的故事》等都是精采之作,另外一連串關於傻瓜的故事《胡圖旦到華沙》、《海烏姆的長老們》、《傻子金寶》、〈大火》、《惡魔日記》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1978年以撒辛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將此榮譽頒給以撒辛格之的理由是:「他以那深植於波蘭猶太文化傳統充滿感情的敘述藝術,把具有共通性的人情世態描寫得栩栩如生。」

《傻子金寶》(Gimpel the Fool)是以撒辛格的代表作品。故事提到有一個人名叫金寶,他常受人欺負嘲笑,但他內心總是想:「一輩子當個傻瓜,總比一刻當個罪惡之人好吧!」文中雖不斷描述金寶的愚蠢,但讀者卻可從其中發現金寶善良的一面。金寶相信救贖、天堂和永生,他期待一個未來,在那裡沒有錯綜複雜和混亂,沒有嘲笑也沒有欺騙,全文最後一句話,也是以撒辛格最想要告訴讀者的:「謊言都是短暫的,唯有真理是永恆的。」
在以撒辛格眼中,小孩子是最佳讀者,因為他們只喜歡有趣的故事,不喜歡一大堆評論和注腳,他們天生就有品味與審美能力,他們不受社會價值影響,也不像成人喜歡掉書袋。所以,以撒辛格晚年不斷為小孩子創作故事,《有錢人不死的地方》就是以撒辛格為小孩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內容充滿幽默的情節與深刻的寓意。

在〈有錢人永遠不死的地方〉一文中,海烏姆村的傻瓜們建議想長生不死的有錢人搬到達富卡,那是海烏姆窮人和乞丐住的地方,他們認為如此一來,有錢人就絕不會死了,因為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達富卡那裡從來沒有死過有錢人!

在他筆下所創造出來的傻子,有的自以為是,有的單純可愛,有的固執可笑,有的荒唐迷糊。其中最有名的是以撒辛格創造出來的傻子村──海烏姆,由一群公認最聰明的長老葛大牛、雷癡子、蔡呆瓜、崔愚人、唐驢頭、薛草包所統治,每當村子發生任何問題,他們就會挺身而出,想到一堆空前絕後、絕無僅有、滑稽可笑的辦法來解決,令人絕倒。
這本故事集包含三十六個短篇故事,基本上以傻瓜的故事為主軸。全書第一篇〈海烏姆的長老們〉中傻子葛大牛所鬧的笑話,正是每個人都有可能犯的錯誤。故事敘述有一年海烏姆村的酸奶油非常缺乏,猶太人五旬節要吃烤薄餅配酸奶油的需求因此無法被滿足,大家開會商議解決辦法,最後眾人決定聽從葛大牛的建議,他說,因為海烏姆雖然缺酸奶油,但是水卻很充足,只要立法將水改名為酸奶油,酸奶油改名為水,就再也不缺酸奶油了!
「那年的五旬節,海烏姆的確不缺『酸奶油』了,但卻有一些主婦抱怨她們缺『水』」。酸奶油與水易名這種解決辦法看似荒謬,但是想想,有時候我們不也是這樣自欺欺人嗎?

《盧布林的魔術師》(The Magician of Lublin)故事裡的主角亞夏是個魔術師,他巡迴各地表演,也四處與女人勾搭,縱情歡娛,卻逃避不了罪惡感所帶來的痛苦,最終他痛悔改過,從孽子成為聖人。
《山羊日拉德》(Zlateh the Goat)這則故事非常生動刻畫了羊和人水乳交融、相濡以沫的情感。故事提到:這年冬天是個暖冬,毛皮商的老闆憂愁著生意清淡,怎麼過冬?他考慮再三,決定把家中唯一的母羊日拉德賣掉,因為牠已經老得擠不出奶水了。

全家人知道之後,都捨不得這頭母羊,尤其是兒子愛倫,他最愛這頭羊,但又必須聽從爸爸,這實在是兩難哪!但奇妙的事發生了!
在愛倫牽羊去賣的路上,風雪鋪天蓋地而來,他們無處棲身,只好鑽進路旁的一個乾草堆。在裡面,整整三天三夜,愛倫靠著喝日拉德的羊奶活了下來!日拉德竟然又有奶水了,日拉德吃乾草,然後用奶餵愛倫。三天過去了,暴風雪停了,他們趕緊鑽出乾草堆,飛奔回家。
家人們看到愛倫毫髮無傷的活著回家,簡直是欣喜若狂。全家人聽他述說日拉德如何用奶餵他的種種,再也沒有人提起要賣牠的事了。故事至此峰迴路轉,冬天終於來了,毛皮貨生意好轉,這一家人衣食無虞,而且,最寶貴的是山羊日拉德被保留了下來,因為牠可是小主人的救命恩人哪!

傻瓜哲學

以撒辛格見證過戰爭的烽火,又經歷了猶太民族被迫害的驚恐,後來逃亡至美國,過程中看盡人生善惡,其筆下世界卻常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以故事闡明人生道理,尤其是他一系列傻瓜的故事讓人眼睛一亮,在輕鬆閱讀之際,自然地領略人性真相,思考孰為聰明,孰為愚笨,智愚之間,誰能定奪?世界價值觀認定的聰明就是真聰明嗎?愚笨人吃盡了眼前虧,他們就真的是愚笨嗎?經過時間的淘洗、真理的試煉,來到世界的終局,誰是智者,誰是愚人,尚未能知!

活在今日世界的我們,究竟當依循何種哲學安身立命,的確值得深思;急功近利,只求眼前好處,或高瞻遠矚,寧願癡傻,恐怕是另一種高明的智慧吧!

結語

以撒辛格曾在他《有錢人不死的地方》後記裡寫著:「不論是現代或過去任何時代,我們最不缺乏的就是道德教訓,文學需要嚴謹的架構和創新的故事,而非陳腐的寓意,因為好的故事本身,自然就帶出它的寓意。」以撒辛格不將「文以載道」當成寫作最高指導原則,卻以趣味橫生的筆調傳遞人生真理,他留給世人無數精采的故事,讓故事本身說話,就是另一種道德教材,從某個角度來看,以撒辛格雖然不願意成為拉比,但終其一生,著作等身,他所帶出的影響力恐怕也是無法衡量的!

(作者為資深文字工作者)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