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86期】2013年11-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3年11-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西瓜教」or「基督教」

靈修與「佔中」

企業知識 vs.職場倫理──從台灣「胖達人」炒股案及美國證交會司法的獨立性談起

我們可以像梭羅那樣生活嗎?

寧作獨排眾議的天路客──《我聽見斧頭開花》序

在生命樹下走出自己的路

《邊陲與中心》自序

 

曠野書香 / 《邊陲與中心》自序

◆龔立人


我在中心還是在邊緣?從收入來說,我不屬於邊緣,因為我家庭總收入屬於高收入一族。但從教會關係來說,我不屬於中心,因為教會的主流不太接受我對信仰的詮釋。所以,邊緣與中心的相對性是從它們在何種關係上來理解,而非固定和絕對。那麼,我們是否不應該用邊緣與中心作為思考工具?當然不是,因為邊緣與中心的相對性和不固定性沒有否定它真實的存在,反而它要求我們以較靈活性、辯證性和自我批判地理解邊緣與中心的關係,不陷於簡化和機械化二元思維。

在邊緣與中心,我選擇從邊緣者角度看事物。選擇一詞本身已意含偏見,但偏見不等於偏差。因為重點不是從多角度對事物的理解才是完整,而是從多角度出發後,評論者仍要選擇站在甚麼角度。選擇邊緣者角度不是因為他們的角度是必然正確,而是因為他們的角度往往被社會論述壓抑了。如果不刻意從他們角度說話的話,他們的聲音只會逐步被滅聲。然而,邊緣者角度只是一個立場,所以,它需要走向對話,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對話。

在邊緣與中心,我選擇站在邊緣者的需要。需要一詞關乎一個道德訴求,但這不是資本主義生活形態的思維,因為在資本主義下,需要只有消費主義下的意涵,沒有道德意涵。資本主義社會不需要滿足邊緣者的需要,因為邊緣者沒有經濟回饋。然而,邊緣者的出現不純是因他們不負責任的結果,更是因被剝削的結果。我們不需要否定邊緣者較弱的競爭力,但競爭力較強的一群沒有因此對他們有額外照顧和保障,反而以各種論述和制度進一步剝削他們。因此,選擇站在邊緣者的需要,不是因對他們的可憐,而是因對公義的回應。

在邊緣與中心,我選擇與中心保持距離。距離一詞就是拒絕被中心同化,因為任何權力本身都有一種吸納力。如起初所說,邊緣與中心是互動的。在邊緣之邊,也存在中心與邊緣;同樣,在中心之心,也存在邊緣與中心。事實上,我們看見曾為邊緣發聲和奮鬥的人最後成為邊緣的中心,只滿足自已的權力慾。同樣,我們也看見在中心的人努力為邊緣者爭取公義,不戀棧權力。選擇邊緣就是拒絕被中心同化。

本書嘗試從邊緣角度探討信仰、生活和政治在邊緣與中心的關係。本書主要收集我於二○一一至一三年期間在《時代論壇》刊載的文章,另外我也補充了多篇未刊登過的文章。在此,我特別要多謝《時代論壇》讓我有自己專欄。不知不覺,從一九九九年七月到現在,我已寫了十四年,而因這專欄已出版的書,計有《日光之下》、《九七後夢幻世界》和《野蠻與文明》等。

這次,再得蒙社長錦洪兄和總編民威兄賞識和邀請集文,交由台灣〈雅歌出版社〉社長南洲兄出版,我抱著興奮並戰戰兢兢的心情答應了。願這書能表達出邊緣者的角度,鼓勵我們站在邊緣者的需要上,並有勇氣選擇與中心保持距離。

(作者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