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2期】2014年11-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4年11-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表演出來的真誠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與未來經濟發展的隱憂

評「雨傘運動」下的香港教會群體之表現

舉傘待天明

佔中運動下的進場服事

化腐朽為神奇的城市奇蹟

慈悲退讓的生態經濟學

 


「香港佔中」特輯1評「雨傘運動」下的香港教會群體之表現

◆龔立人

執筆之際(2014年10月19日),香港社會正處於一個劃時代的時刻,即「雨傘運動」。(註1)「雨傘運動」緣自2014年8月31日中共政府全國人大常委會就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的決定。(註2) 學生罷課抗議(9月22日開始)、警察向和平示威者發射87枚催淚彈(9月28日)、和平佔中遍地開花(金鐘、中環、銅鑼灣、旺角)、反和平佔中者在旺角對和平佔中者行使暴力(10月3日,並連續發生)、香港政府取消與作為代表抗爭者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的對話(10月10日)、七位警察被拍攝用過分武力對待一位沒有任何反抗被捕的示威者(10月15日)等。

「雨傘運動」所代表香港人爭取的民主去向如何?中共政府是否願讓香港政府自己處理這次民眾運動?中共政府會否對香港政制改革作出讓步?「雨傘運動」會否是「六四」天安門的翻版?

本文不作政治分析和評論,只集中在普選及其所衍生的和平佔中一事上(註3),反思教會群體在其中的角色,從而探討教會群體的應有身分。

由普選衍生的和平佔中

除個別回應外,教會群體的第一類型回應是以個人名義聯署,主要聯署有2014年6月13日發表的《關懷香港牧函》。它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為主題,盼望信徒建立互信,保持合一。(註4)它呼籲信徒在爭取社會公義時,不應走向彼此攻擊,要尊重差異、彼此聆聽、建立共識。另一聯署聲明以「尋求共識 實現特首普選」為題在8月7日提出,呼籲各方營造平心靜氣商談的社會氣氛。有別於《關懷香港牧函》,它的對象是公眾各階層,但39人聯署中有8位基督教領袖聯署。(註5)但自「反佔中大聯盟」推動的運動和人大就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的決定,大部分曾參與以上聯署的人並沒有發出適時回應。

我沒有否定聯署者的誠意,但這兩則聯署最大的問題是:在接受社會撕裂論述下來思考,它們將當下的爭論視為社會撕裂的源頭,而不是社會張力,以致它們傾向以和為貴、寬容、和氣相處、有商有量和求同存異,但沒有針對當下溝通渠道的不合理,也沒有批評中共政府的霸道和不守承諾。結果,這兩則聯署變得不切實際,甚至強化社會撕裂論述。

對於中共政治,章立凡有這樣的評論:
政黨的生命力在於競爭。中共執政六十四年,卻一直致力於消滅競爭,同時消滅一切可能的競爭者。長期的一黨專政,使正常的政治競爭能力退化,全憑高壓維穩掌控權力;同時也失去了政黨的特質,蛻化成為一個政權。外無競爭的後果是黨內矛盾激化,殘酷的權力鬥爭周而復始。怕競爭、重掌控的糾結心態,也是中共在香港普選爭拗中進退失據的重要原因。從強調「全面管治權」到以宣佈「緊急狀態」相威脅,愈是恐懼政治競爭,就愈迷信暴力工具。若出於某種政治慣性,使威權超出《基本法》過多,越俎代庖又統又治,則香港前途堪虞。(註6)

章氏的評論提醒我們,當下中共政治的困局源自消滅一切張力,並因此成為製造更大暴力的源頭。從此來看,以上兩則聯署只是「好人做壞事」。

見證真理和堅持公義、揭漏謊言

有別於以上兩個以個人名義的聯署,由200多位信徒於8月29日發表的《基督徒守望香港宣言》,指出當下社會的荒謬和不公義。(註7)宣言斥責弄虛作假、指鹿為馬的歪風;斥責以威逼利誘獲取政治效忠及消滅異己聲音的歪風;斥責以種種理由和手段,削弱及局限香港市民實踐民主權利的歪風。此外,宣言鼓勵要抗衡上述種種扭曲真理、壓制自由的歪風,並求上主賜下智慧和勇氣讓眾人堅持說真說話、拒絕助紂為虐。雖然宣言沒有直接點名批評中共政府、香港政府和某些人和組織,但從宣言批評的具體事件來看,閱讀者已領會。在不接受社會撕裂的大前提下,宣言焦點不是呼籲溝通,放下成見,而是見證真理和堅持公義、揭露謊言。

就著政制改革一事,基督徒的聯署有由包括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等發起的《基督徒關注民主政改聯署聲明》及蔡元雲醫生發起一份題為《共同關注二○一七之特首普選》的聯署等。

自人大就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決定後,香港已風起雲湧,但到執筆之日,基督徒就當下政局發展的聯署並未出現。雖是如此,但以《基督徒守望香港宣言》為基礎的教牧和信徒已就人大決定,舉辦多場祈禱會和研討會。

教會對普選和和平佔中的態度很曖昧

除了以個人名義聯署外,教會對普選和和平佔中的態度很曖昧。就基督教方面,主要有四份宗派文件(可能個別堂會有他們的立場),分別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發出《區聯會對本港面對佔中與反佔中事宜的提醒》(7月25日)、香港基督教信義會發出《本會在面對有「和平佔中」時的指引》(7月29日)、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牧師部的《就香港目前政改形勢致全體會友》牧函(8月15日)和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發出《勸喻信》(9月8日)。簡單來說,這些教會文件主要針對如何處理和平佔中一事。例如,教會對和平佔中「既不支持、又不反對」;信徒按自己的領受決定參與或否,但需要彼此尊重;教會要關懷和牧養因參與和平佔中的信徒。除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的牧函對普選有直接回應外,其餘三份教會文件沒有回應和平佔中最基本的關注,即普選。他們將一個本是社會公義課題轉移為一些教會內部的實務課題。

然而,自警察向和平示威者發放催淚彈、反和平佔中者在旺角對和平佔中者行使暴力後,教會群體對和平佔中的態度開始有些改變。不同教會群體聲明內容包括批評警察以強大武力驅趕和平示威者、譴責在旺角示威區針對和平集會人士的暴力行為、促警察秉公執法制止暴力行為和保障市民人身安全並呼籲政府與學生對話等。(註8)教會過去甚少為社會事件發聲明表態的宗派和堂會也參與反應。雖是如此,但大部份教會群體還是選擇沉默。

長期對政治爭議及社會運動的恐懼

就此,羅秉祥有這樣評論:
根源上,不少教會領袖長期害怕政治爭議及社會運動。他們知道要關心社會,但只限於做一些沒有爭議及不會與當權者起衝突的慈善事業,如扶貧、救災、教育、社會服務等。他們想做和平之子,但不願推動社會公義,因為害怕所引起的衝突。不少教會領袖不願意在社會中伸張公義,害怕損害與政府的關係。因為這些恐懼,就寧願保持緘默,美其名為政教分離。然而,同一批教會領袖,卻為自身的宗教自由,去年發動群眾運動向中共政府施壓。
更可歎的是,這些教會領袖,廿五年前對於六四鎮壓,都認為是道德上大是大非的事,非表態譴責鎮壓者不可。對於今年香港九二八警察的暴力鎮壓,卻認為是政治,要保持中立及沉默。

香港目前有好幾個宗派的教會正面對一個道德公信力危機。他們對向政府施壓持雙重標準,對於香港政府近日對「雨傘運動」的暴力傾向曖昧不言,引起信徒不滿。

我在另一專文也有類似的觀察:基督教信仰對社會運動的投入受其神學傳統影響。傳統上,福音派較著重靈魂得救和個人道德,而香港基督教主要受福音派神學傳統影響。福音派傾向參與救援、服務和發展方面,而少對社會政策有積極倡議行動。柔性力量(soft power)是福音派傾向參與社會正義運動的方式。近年來,源於美國福音派教會的公共神學正在香港福音派教會流行。這為福音派非政府組織提供參與社會討論的資源。(註9)

我們不需要不講公義和事佬神學

說回來,當下主導教會群體的神學是一種甚麼樣的神學?
第一,它在高舉聆聽、對話和尊重多元等漂亮口號下,對政改和和平佔中等事沒有觀點、不敢有觀點,也不容許教會有觀點,而其理由是不希望教會被利用和被政治化。結果,它只會是一種建制神學(status quo),成為社會現狀的支持者。

第二,到目前為止,沒有教會公開批評和平佔中的錯謬(除吳宗文牧師),也沒有教會公開表明對人大就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決定的看法(除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牧師部、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神學牧職部)。當教會不想被牽連時,這只會是教會不在現場。這種不在現場的神學並沒有為教會製造空間,反而強化一種去歷史的信仰。結果,它是一種沒有血肉的神學(de-embodied theology)。

第三,選擇以中間人身分扮演復和角色。然而,教會忘記復和的重點不是需要中立者,而是需要站在被邊緣者和受壓者角度說話,爭取公義,卻不以惡報惡。所以,被決定的神學是一種沒有復和的和事佬神學。

維護社會現狀的建制神學、去歷史的沒血肉神學和缺乏復和的和事佬神學,正是當下社會所最不需要的神學,不但因為他們刻意避開張力,更因他們否定張力,成為當權者的支持者。他們沒有帶來真正和平,他們以中立來強化政治冷漠、以務實來強化不爭論的意識、以尊重來淡化對公共生活被強制性假面化的批判、以和平淡化對公義的堅持。

註釋:

1. 多外國媒體的報道都將此次抗議活動稱為「The Umbrella Revolution」(雨傘革命)。美國《時代》(亞洲版)雜誌(10月13日)的封面是抗爭者舉起雨傘的照片,加上「The Umbrella Revolution」的標題。然而,香港學者認為學生推動的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並無推翻政權之意,而是爭取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學生願意與政府對話已經說明他們承認現政府,因此只能稱此次事件為「雨傘運動」。
2. 議決如下:規定候選人資格為過半數提名委員會票,同時將候選人數目限定在二至三人之內。相對於2012年於行政長官選舉,競選者只需有150提名委員會票就可以成為候選人。評論者認為它容許不民主的提名委員會操控誰人可以成為特首候選人,嚴重限制不同政見人士參選特首的機會,並徹底扼殺了繼續討論各種政改方案的可能。
3. 戴耀廷、朱耀明、龔立人:《公民抗命與佔領中環──香港基督徒的信仰省思》(台北:雅歌,2013)。
4. http://iquest.hk/?p=7954 (瀏覽日期:2014年10月13日)
5.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4789&Pid=1&Version=0&Cid=145&Charset=big5_hkscs (瀏覽日期:2014年10月13日)
6. 章立凡:〈普選:歷史承諾與政黨信用〉,載《明報月刊》,2014年8月。
7. https://sites.google.com/site/keepwatchhk/(瀏覽日期:2014年10月13日)。除這則聯署外,還有個別零星的聯署,站在類似立場,但聯署名單人數較少。
8.《時代論壇》,2014年10月12日。
9. 龔立人:〈宗教角色與全球社會運動-香港基督教的社會面貌〉,《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7 (2011):177-194。

(作者現任教於香港崇基神學院)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