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6期】2015年7-8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7-8年出刊
本期目錄:

京都追櫻三日行

向他者活出奇異恩典

健保,賤保?── 關於公平正義的幾點想法

多元文化與文化資產

一堂生死學的實踐

地土應該週休幾日?

但願放下手中的劍

號角/京都追櫻三日行

◆蘇南洲


人在京都,春城無處不飛花,
滿天吹雪,西鄉何愁莫青山;
擬作桑梓,終是櫻客非歸人,
枝枝淚垂,一路煙雨落鴨川。

暫別煩囂的台北和紛擾不休的電視名嘴,將累積里程數換得兩張機票,趁著花末時節,躲到京都充個追櫻客,一品日本人賞花之美學。
前次到京都是跟團來的,被大巴載得昏頭轉向,根本不識方位,也就只能在景點與景點之間限時抓瞎,對整個城市和居民的生活是無法真正認識的。
這次來京都是在大阪搭JR(日本鐵路),一路拿著地圖,進出這千年古都(794-1968),無論走在街頭或出入園林,在在都能感受到極其濃郁的歷史文化與庶民文化的氣息。

第一天過午,步出京都?,拉著行李箱直往位於五條的旅店;在地圖上看似頗近,走起來並不輕鬆;京都的公車很發達,但人生地不熟,日本字夾著漢字,似懂非懂,不知如何買票,也不知應搭幾路車,只有先苦了兩條腿。
約莫走了半小時後,在路人親切友善的指點下,終於進了旅店。一路上無論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明窗几淨、屋角無塵,顯然京都人很懂得愛惜他們的生活環境。
稍事歇息,天色未晚,至櫃檯買了一日公車券,先訪城中鬧區的祇園神社及公園瞧見到處有年輕人成群作伴在花下飲樂,或歌或舞,卻不喧鬧;神社前也有攤販成排,或燒烤零嘴,或販賣手信,既不吆喝,也不拉客,猶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門。
回到旅店略事休喘後,匆匆趕上最後一晚的清水寺夜櫻。清水寺在公元778年建於音羽山,為平安時代(794-1194)之代表性建築物,佔地13萬平方米,為棟樑結構式寺院,正殿寬19米,大殿前為懸空的木平台,由139根數十米長的大巨木分六層築成,其建築氣勢之宏偉、結構之精妙,為世所罕見。在清水寺夜間賞櫻十分難得,建築與花木間的燈光處理得頗為自然,許是末晚,山深人靜,獨留一簇簇的粉白,飄花隨風佈滿沿途小徑,也是送別一味。出得寺門,沿街商舖盡都打烊,石板路上一淨如洗。

第二天,搭公車往鹿苑寺,該寺建於公元1397年,原為日本室町時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宅邸名園。因其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以金箔為飾,所以被稱為金閣寺。後因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金閣寺》而更加出名。
金閣寺之所以受到推崇,在於其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建築,各由一樓的貴族建築、二樓的武士建築及三樓的唐式禪宗建築等三種不同時代與風格完美調和而建成,呈現出一種令人窒息的美感。而其外的池泉回遊式庭園,清雅悠遠,亦別具情緻。走出金閣寺,細雨紛紛,斜風一來,但見滿天吹雪,真是春城。
搭上小巴,換過京福電車,再徒步一里坡上龍安寺。龍安寺建於公元1450年,以其石庭聞名國際,乃是日本枯山水園林中的無上精品。前年秋天,在東京上野博物館平成館見過龍安寺石庭的春、夏、秋、冬四季映像展,就已動容不已,如今親訪本尊,更是流連難捨。單是那株櫻樹花雨下的十五顆臥石,就顯得無限禪意,似乎在爭、讓、得、失之間,盡皆自如,又似十五位禪師坐關,看盡妙緣起滅。
出得寺外,往右一轉,又見櫻林,在細雨中枝枝淚垂,抬眼一層層的櫻粉花點,仿若天幕,而地面綠草上的落白點點,有如織毯;信步在花徑間,天上地下皆令人生發無盡的冥想,誠然美極。

第三天仍是飄雨,來到平安神宮前,先入京都近代美術館避雨,不意在其館藏展中,見到一幅陳澄波的《淡水》畫作,真是驚喜,似乎也拉近了日本與我的心理距離。
平安神宮建於公元1895年,為紀念平安時代遷都平安京(即京都)1100年所立。其左側庭院櫻林,為谷崎潤一郎的長篇小說《細雪》的場景;右側有一跨池長廊,垂櫻掩映池泉上下,令人陶然忘機。
最後一夜,在鴨川煙雨中尋得一間小小的燒鳥(烤雞)居酒屋,老闆親切,物美價廉,甚於台北,滿意滿意。
臨別的最後早上,總算見到陽光,在風和日麗中走訪一趟「二條城」,格外逸興遄飛。「二條城」曾是德川家族的寓所,建於江戶時代初期(1603年),復於1867年在「二條城」舉行「大政奉還」儀式,將政權歸還天皇。「二條城」內,無論唐門、御殿、庭院植栽,甚至800疊榻榻米的壁龕圖繪,盡皆國寶,其典雅之極,足堪傾城。

追櫻之客,終有歸期。一路行來,並不以為京都人特別愛花,但深覺他們惜物過人。回到台灣,便凸感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粗魯難耐,也許我們雖人在家鄉,卻仍存過客心態;人家木造屋可以一塵不染地世代傳承下去,我們水泥鋼筋的房子,卻沒有多久便斑駁敗落;再加上食安問題的層出不窮、政治上的紛爭與奪權不斷,甚至整個社會還在「愛台」與「賣台」之間空轉、虛耗。似乎我們並沒打算把家鄉當作可以驕傲地傳給子孫的地方,也沒打算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當作未來可能共享生命甘苦的一家人;如此看來,台灣人要走的路還很長,政府和人民素質可以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