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97期】2015年9-10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5年9-10年出刊
本期目錄:

終戰七十年的信仰省思

勢不可當的大數據

不可能的任務── 教宗方濟的環保諍言

低IQ世代的基督徒

以大衛之石迎戰生態困境

從〈恩友中心〉事工看台灣貧民問題
溫柔生產──謙卑中看見神之領域的美麗

打開天窗

打開天窗

王貞文


讀完上一期《曠野》雜誌之後,在心裡一直反覆思索的,是蘇昱璇的「向他者活出奇異恩典」這篇文章。特別是裡面提到兩個令人感動得起雞皮疙瘩的,唱「奇異恩典」的場域。
一個是在迦納沿海古堡當中,許許多多非洲人,從故鄉被捉到這裡,被拉出古堡的「無回門」,上了船,就永遠與自己的故鄉、與自由人的身份相隔了。
在那樣的地方,現代的旅客們駐足默哀,唱起致力於解放黑奴的威柏福斯先生所寫的「奇異恩典」。
另一個是在美國南卡州查爾斯敦城,在黑人人權運動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以馬內利教會,人們紀念著在讀經時被槍殺的人們。他們是種族仇恨的犧牲者。
歐巴馬總統一一唸出罹難者的名字,說:他們得到這奇異的恩典,並把這恩典傳給我們。最後,他開始唱:「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夾在這兩次的歌唱當中,昱璇提到在迦納首都阿克拉,向著那裡有七、八千人聚會的大型教會的牧師問起阿克拉的貧民窟。這個貧民窟就在教會後面,但是牧師需要一點時間,才領悟到這位外國女子想要訪問的地方。然後,他說:很多人把那裡視為「所多瑪與峨摩拉」。
站在教會巨大明亮的玻璃帷幕前,昱璇拍下了這個貧民窟鐵皮屋頂群落的風景。
他們天天都可以看見那裡的人們。貧民窟的人做著金屬回收的工作,替人跑腿買菜,並不邪惡。但是,在現代化巍峨建築裡的教會人士,視他們為「所多瑪與峨摩拉」,為眾罪惡聚集之處。同文同種的人,因為貧富的差距,彼此成為「他者」。
「但願我們的思想行為不是將他者推離我們更遠,而是活出這奇異恩典,吸引他者靠近我們,靠近上帝。」這篇文章最後的句子是很好的提醒。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