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閱瀏覽
|
號角/終戰七十年的信仰省思◆蘇南洲
今年(2015)8月15日正是二戰結束七十周年,世界各國舉行種種紀念儀式。在那場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軍事衝突裡,有200多個國家捲入,犧牲超過5千 5百萬條人命,其中最受到國際關注的事件之一,即是有6百萬猶太人慘遭德國納粹黨人的滅種式屠殺。......more |
曠野論壇/勢不可當的大數據◆黃乃寬
大數據(Big Data)是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愈來愈離不開手機和網路以後,興起的新風潮。我們不斷地藉手機或其他智慧型行動裝置透露出所在的位置、停留的時間,在那裡從事的某些活動和前前後後移動的軌跡。我們在迫不及待地選用某些網路服務(如免費WiFi)、裝置某些電腦應用程式(如臉書FB)時,沒看明白同意書的內容,就先同意了所有條件,包括同意對方蒐集運用我們的使用紀錄,如搜尋哪些關鍵字、瀏覽哪些內容、下載了哪些資訊、購買了哪些產品、和哪些人有聯絡、以及通訊錄裡有哪些名字和電話號碼、電郵地址等等。.....more |
曠野論壇/不可能的任務── 教宗方濟的環保諍言◆張力揚
今 年(2015)六月十八日教宗方濟(Pope Francis)發布了他對環境問題的教諭 (encyclical letter on care for our common home),除了是對天主教會內部發行,也是給每個人的公開信。教宗這封「家書」是針對全球污染與暖化問題提出呼籲,早為許多宗教人士、環保團體、新聞媒體及政界人士所期待。......more |
曠野反思/低IQ世代的基督徒◆陳錦生
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2009年出版了一本《低IQ時代》的書,批評日本現代的教育制度和網路,造成年輕人不愛閱讀、不思考、不想思考、人云亦云,變成凡事只靠網路的笨蛋。書中也指責「輕鬆式的教育」讓學生失去「質問力」和「思考力」,只沉迷在「標準答案」之中,把現代的學生教成「一個放棄思考而只是急著去記答案的群體」。......more |
人與自然/ 以大衛之石迎戰生態困境 ◆陳慈美
這些年來,環境教育界和社會學界都不斷強調「典範轉移」的重要。的確,面對當代瞬息萬變的社會,幾乎沒有任何人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不過,在實際的生活經驗中,究竟「轉移」的輻度要有多大,可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2009年秋季,我參加「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在台東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為期兩週的密集課程。全班近40名志趣相投的各路好漢齊聚一堂,由來自澳洲的Robyn老師授課分享。......more |
誰來關心/ 從〈恩友中心〉事工看台灣貧民問題 ◆李政隆
2003年〈恩友中心〉成立,以「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從事濟貧事工,以免費供餐、無居收容,貧窮救濟,與各地愛心診所合作,成立「恩友義診聯盟」為各地貧病者免費看病。2015年除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大都市設立教會,也在西部一帶城市和鄉鎮,建立34間教會,從事各地區濟貧福音工作。......more |
心窗/ 溫柔生產──謙卑中看見神之領域的美麗 ◆邱宜君
「當小寶寶頭度最大的部位要通過骨盆時,會把頭蓋骨相接的地方重疊壓扁,讓頭翻轉。我總覺得,這時候的小寶寶是瞬間死去,再從黑暗重回這個光明的世界。生產不是人隨手可及的範圍,是神的領域。」一位百歲日本助產師如是說。 閱讀時,「神的領域」這四個字像鐘槌一樣,在心裡震盪出莊嚴低吟的鐘聲,令懷孕的我流下平安的眼淚。是啊!女人身體深處的宮殿、孩子迴旋的黑暗所在、攪動靈魂的劇痛、死與生的瞬間……這一切都是屬於神的。......more |
打開天窗 ◆王貞文
讀完上一期《曠野》雜誌之後,在心裡一直反覆思索的,是蘇昱璇的「向他者活出奇異恩典」這篇文章。特別是裡面提到兩個令人感動得起雞皮疙瘩的,唱「奇異恩典」的場域。......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