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00期】2016年3-5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6年3-5年出刊
本期目錄:

萬日無悔話《曠野》

回首《曠野》路

由《葡萄園》到《曠野》──四十年的文字探索

打開天窗

基督信仰與轉型正義

杜圖與轉型正義
天國子民的三重身分
光的記憶──《沐光行旅》自序
重要公告


主旋律 / 回首《曠野》路

◆彭海瑩

 

在經歷漫長、濕冷的寒冬之後,2016年初夏,《曠野》200期呈獻在一路與我們同行的好友面前;這是《曠野》紙本的最後一期,但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在網路普及、e化盛行的時代,《曠野》將改為電子雜誌的型式,以更快速、便捷的效率,觸摸時代的脈動,更廣泛地與追求真理、擁有開放心靈的知識分子對話。

在曠野開道路

1987年初,因著面對社會劇變並回應上主呼召,《曠野》勇敢地、熾烈地、忠實地踏出艱辛的第一步。以賽亞先知的呼聲在耳邊清晰鞭策: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道路;
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

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一萬多個日子以來,聆聽此時此地的聲音,觀察全球化變遷的進程,在各種公共議題上提出本於基督信仰立場的思辯、見解,進而採取關懷、參與、重建的行動,成為《曠野》念茲在茲、始終不移的內涵與方向。除了對信仰、政治、經濟、社會、人權、環保、文學、藝術……的省思與關注,也在千禧年前推出雜誌書〈跨世紀小百科〉,以二十四個主題:全面探討今日所謂「公共神學」的議題──

心靈重建、宗教熱潮、社會秩序、生活型態、社區營造、家庭新塑、心理健康、兩性關係、XY世代、生態環境、資訊時代、弱勢關懷、醫療保健、媒體大戰、教育改革、城鄉平衡、族群和諧、文化再造、金齡社會、政治民主、經濟發展、科技尖端、國家前途、全球倫理。

三十年來作為《曠野》的第一位讀者,我的收穫和感恩是難以言喻的,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發自肺腑的心血結晶,都有見人所未見的獨到思維。我的眼界因此得以拓展,我的心胸從而更加開廣。閱讀《曠野》,真常有深淵與深淵響應的感動。誠如南洲曾說過,《曠野》不是要做一個二流雜誌,也不是要做一流雜誌,而是要做獨一而二的雜誌。

披荊斬棘的恩典之路

在《曠野》走過的近三十年歲月中,我們結合了千百位海內外各行各業、關懷公共領域的基督徒專業人士,以筆、座談會、社會行動,共同努力建構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當代思想,期待面對時局困境,實踐整全信仰。在這個披荊斬棘的過程中,由於全無任何固定財務支持,我們除了得承擔所有的經濟壓力,也受到一些難以想像的質疑、批評、攔阻、中傷,但是得到的鼓勵、肯定、支持、慰勉……卻令我們深深感動、不致孤單。回首過往,這確是一條坎坷卻恩典夠用之路。在此,我也要特別為上主賜給南洲的遠見、毅力獻上感謝,沒有他的堅持,《曠野》不可能存續至今。

蘇軾在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因反對王安石不容於朝,貶謫於黃州時所寫的〈定風波〉,或可為回首《曠野》路的心境做一個註腳: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持守原初的理想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如果沒有上主的親手引領、供應、激勵,我們斷不能走完這條篳路藍縷的道路。迎向未來,《曠野》原初的的理念仍然不變:
我們盼望基督徒能走出教會門牆,廣泛地關心生活周遭的種種,不再自囿於象牙塔中,不再自滿於溫室之內。
我們期待能與非基督徒知識分子展開誠懇、彼此尊重與理解的對話。
我們計畫建立、整理基督徒對當代社會、文化的思想架構,並逐步呈現出來。

惟願恩主繼續以雲柱、火柱日夜前導,也期待眾《曠野》好友相互扶持、呼應,讓紙本的停刊不是結束,而是雲端的開始。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