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03期】2016年11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6年11年出刊
本期目錄:

我寧願有耶穌—— 一個基督徒看中梵建交

下耶利哥,去!

體制權力的傲慢

通過難民法──台灣進入民主深化的新進程

成長極限與共享經濟

行公義的公民電力公司
我的「知所進退」
 

曠野論壇 / 成長極限與共享經濟

◆黃乃寬


10月6日晚上,在資誠事務所會議室參加了一場保證會銀團契專業議題部的講座,請到溫英幹博士以「全球經濟前景(2050-2100)及基督徒如何面臨未來的經濟危機」為主題,綜論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及環境危機,預觀本世紀結束前的經濟前景,並指出基督徒因應之道。

主講人溫英幹博士在世界銀行擔任經濟專家二十餘年,退休後應東華大學之聘在台任教,也曾任中央銀行理事;目前擔任基督使者協會董事,在正道神學院教授聖經理財,並常應邀在美國、大陸、台灣帶領聖經理財和經濟趨勢的論壇。

成長極限似乎將到

溫博士用生態腳印的觀點,也就是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衝擊的度量,來探討經濟成長的極限。成長的必要因素是提供消耗的天然資源。這些資源裡,有些是愈用愈少,比如礦物,但也愈來愈發現替代的方法,比如能源;另有些天然資源是生生不息的,但是必須節制地取用,留下足夠生息的機會,舉凡動物、植物和清潔的空氣、淡水皆屬此類。工業革命以前,地球上的生態處於緩慢變化的穩定平衡狀態,但最近250年來,卻愈演愈烈,高速成長的代價是大量消耗、物種滅絕(大約每年1,000種)、地表污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永凍層溶解、海平面上升、七級以上強震頻率普遍提高,各種跡象支持一個推論:似乎成長的極限就快要到了。

反思美式生活

許多人羨慕美國式的生活:獨門獨院、每人一間附浴廁的套房、一家人有三部汽車、吃和住各占家庭收入五分之一不到、縱橫綿密的公路網、便宜的汽油和汽車,世界各地(主要是開發中國家)低廉的紡織品和成衣大量賣進美國;他們失業者的救濟金還高過我們的最低工資,政府的社會福利雖然辦得不怎麼樣,民間的救助團體、慈善機構卻深入每一個社會的角落,提供對弱勢的支援。美國的人口不到全球百分之五,美國人消耗的地球資源,所謂生態腳印,卻超過全球人口所消耗的百分之二十。如果地球上的人都要享受美國式的生活,需要五個地球的資源才能支應。顯然,第一,美式生活不應該是追求的目標;第二,美式生活不可能是一個可以永續維持的生活常態;第三,這種少數人耗用大多數資源的現象是新型態的奴隸制度,用國際貿易代替了軍事侵略,為了短期的享受破壞了長期的生態平衡。

把自我節制放在滿足慾望之上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都懂得不能放任過多的牛羊在同一處吃草,要給小草長大的機會。亞伯拉罕和羅得的牛羊都甚多,就必須分家,各奔一方,逐水草而居。可惜羅得漸漸挪移帳篷,挪往罪大惡極的所多瑪,遠離了神的祝福。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為了口腹之慾,趕盡殺絕,表面上搶先占了便宜,實則斷了後代子孫的生存機會,聖人不為也。上帝造人,給他們看守管理伊甸園的責任。我們今天作神百般事物的好管家,也有責任讓青山長在,綠水長流,拒絕加入破壞生態的共犯結構。

這種生活態度,是把自我節制放在滿足慾望之上。在包肥店(Buffet,即吃到飽餐廳)吃東西,能吃完多少才拿多少,並不因為可以隨便拿、隨意點而浪費食物;其實吃東西吃到七分飽最好,多吃無益,還可能增加身體負擔。其他物質需求也一樣,需要的時候夠用就好,不一定樣樣都要擁有。電鑽是個家家適用的例子。買過一套嗎?當然。用過幾次?了不起一年一次吧!平均。不能幾家人,甚至幾十家人共用一套電鑽,輪流使用嗎?理論不錯,行不通。私家車也是。多久開一次?值得為它租車位、買保險、還定期繳稅、維修嗎?不見得。但是掌握所有權就和吃出一個大肚子一樣,是一種安全感。每個人都買上一堆很少用到的東西,GDP是成長了,資源也浪費掉了。

溫英幹對GDP成長多少才恰當,提出一個觀點。對一個生活舒適穩定的經濟體而言,維持一個和人口出生率相當的GDP成長率就夠了。這樣緩緩地接近成長的極限,對生態造成的衝擊最小,也能夠更持續地經營管理,到主再來的那一天。而對那一天還有多久,溫博士也特別提醒大家,僅管各處都有大地震、大災荒,但是其他的末日徵兆還沒有出現,不用擔心是不是明天。

機器人時代來臨

如果我們都接受未來不應該也不必要一味追求高度經濟成長,那也要同時接受找到固定收入工作的機會和薪資增加的幅度都不如從前。愈來愈多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從前是製造業引進機器人,未來是服務業用機器提供即時、主動、個人化的客戶體驗,像是現在已經漸漸普及的推薦音樂、理財顧問、特定疾病的診斷、甚至陪人聊天(Chatbot)等無需人工介入的服務。在美國的機場櫃台,從領登機證到托運行李以至出入境檢查,都已經演變成以無人服務為主,旅客自行找台機器就可以一步一步辦好,幾乎無須排隊。但對於不善用機器服務,必須有真人來幫忙處理的旅客,航空公司也有少少一兩個人,比起能做同樣服務的機器數目少得多,如果旅客不怕排隊,可以慢慢地等。這種情形,在超市、銀行、車站,無處無在,莫不如此。在這個年頭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真是生不逢時,碰到機器人來搶工作。中年失業,更為恐慌,本來作熟的例行公事,突然被不用吃不用喝也不休假不罷工的機器人取代了。

選擇供需雙贏的模式

接受挑戰,尋求轉型,脫離機械式的工作型式,改做有更大附加價值的工作,是因應之一。更多的人可能沒有機會得到新的就業訓練,或缺乏從事高附加價值技能的基礎,這幾年興起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則不失為另一個因應的選項。共享經濟,比如Uber運送服務、Airbnb住房服務等,都是用網路撮合供給方與需求方,活化供給方本來閒置的資源,而需求方則在對價條件之下,雖然沒有所有權卻取得了一定時段內的使用權。這種供給側的改革從整體社會的角度來看,資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客戶得到了更高CP值的服務,也創造了大量非固定收入的工作機會,解決了部分的失業問題。當然這也帶給傳統行業嚴厲的挑戰,讓監理機關產生是否認可的難題。但是商業模式相互競爭,是市場的定律,最後大家都會選擇供需雙贏的模式來經營。

(作者為資深金融工作者)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