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07期】2017年3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3年出刊
本期目錄:

創意、柔性的台灣願景工程

在失根的世代學習與大地對話

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之藍海

蘇南洲出書《平安,二二八》,解密1990平安禮拜的始末

打開天窗

史家與史觀


號角創意、柔性的台灣願景工程

◆蘇南洲

小英政府自去年520上台執政至今已十個月,其間紛擾不斷,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無論勞資關係、一例一休、日本核食、同婚法案、不當黨產及年金改革等議案都一一讓台灣社會處於動盪之中。而過了年即將展開的轉型正義、司法改革、世代正義、府會改革、長照計畫及教育與毒品等重大內政課題,每一項都令人十分頭疼,真不知即將要處理這些多年陳痾的問題,小英團隊是否都已規劃妥當,且有施工藍圖及配套措施在手了?

邁向進步的阻力

「勇於承擔」固然是一個領袖最基本的特質,這一點馬英九的確是遠遠不如蔡英文的。但若是要做一個有能力解決問題的領袖,絕對不能作一個「掛著鈴鐺要捉老鼠的貓」,這樣恐怕很難捉到老鼠,不但會事倍功半,甚至會事與願違。

如今以「改革者」自居的小英政府在明處,積習甚深的「被改革者」在暗處,不管「被改革者」作聲或不作聲,要清理乾淨都不容易,更何況這些「被改革者」有很大部分尚匿身在政府體制的某些陰暗角落中,反而成為邁向進步的各樣阻力,絕對不可等閒視之。

任何改變腐朽或不義現狀的改革,都是一條要翻過暗黑山頭的坎坷路。固然行者意志要夠,腳力要足,但也要知己知彼,準備充分,不可輕敵,更不可貪功冒進。

改革者除了縮小打擊面,最上之計乃「不戰而能屈人之兵」,特別是如今小英政府當家,全國百姓皆是自己人,若是內部不同族群或階級之間發生矛盾、衝突或對立,都會為全民之長治久安埋下破口,實非智者之舉。

「 二二八平安運動」與 「反雛妓運動」

若以筆者往昔經驗,或可借鏡略參:

1.1990-1998年間,筆者曾投入「 二二八平安運動」,有別於1987年起之「二二八平反運動」。「二二八平反運動」以政治抗爭者為主體,得到的是軍警鎮暴部隊的拒馬與警棍伺候;「二二八平安運動」則以二二八受難家屬及教會領袖為主體,以「為台灣求平安」做主訴,邀引公共知識分子及中產階層加入關懷群體,而得到真相、道歉、賠償、建碑及文教等工作之順利推展。如此「平安」到手,「平反」也同步入袋;不訴求「平反」,卻達成百十倍於「平反」的收成。

2.1993-1995年間,筆者曾主導「反雛妓運動」,以「關懷不幸少女」為訴求,廣邀各界賢達簽署「反雛妓公約」,期望當時社會中販賣人口、雛妓受虐的惡質情況能獲改善;其中亦獲得時任國防部長高魁元的簽署,結果在同年,金門、馬祖等戰地的國家軍中樂園「831」竟得以撤銷;更於1993年間發起「反雛妓華西街萬人慢跑活動」,邀得當時內政部長及法務部長,帶著一萬五千民眾跑過台北人肉黑街,更成功推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國內第一部雛妓防治專法,拆解人口販賣共犯結構,當時「反雛妓聯盟」連台灣北、高、省三個「旅館賓館同業公會」也參與其中,匯集黑白兩道及各界善心團體共同努力,終使雛妓問題得以根本解決。

放下對立與對抗的思維

以上兩者,皆由不具公權力的民間NGO由下而上發動,放下對立與對抗的思維模式,改採柔性的關懷訴求,激發並凝塑社會的善良力量,共創美好願景,因為處理公眾事務一定要有一信念:如果是「For the People」的好事,一定要「By the People」。

如今小英政府致力推動多項巨型改革,顯然阻力重重,若是不改執政心態,勢必功敗垂成,徒增社會對立;因為如今在野的政黨,本有「政權喪失症候群」的躁鬱現象,就算沒事也會找事來鬧;更何況種種重大改革的推動,更予其極大之刺激,致使其躁鬱症得到合理化的藉口,而豈有不藉機大鬧一場之理?如此朝野對立的狀況,更有讓原本已虎視眈眈的對岸有可趁之機的空間。

如能將所有改革行動轉以溫柔的心,改採柔性處理(soft approach),將所有原要改革的政策,轉化合成「台灣願景工程」,解除原有可能「被改革者」的對抗,反邀之為共同「為後代子孫共創平安、可永續發展的願景」之貢獻者,則全民幸甚。

創意、柔性的台灣願景工程

小英政府目前以最大包容的作法,希望能「建立共識」,然而「擴大參與」或「民眾參與」固然是好,但若沒先建構共同關注未來願景的上位前提,這些「座談會」或「公聽會」,每每成為菜市場、搶麥克風、比大聲、甚至打架鬧事的場合,徒增執行人員的挫折及喪失社會耐心的機會。必須先有一組有契合心志的人,「匠心獨運」地設計出一套套(Plan B、C、D)周全的方案,再來擴大參與、集思廣益不遲。

所有的改革要能成功必須要有創意,不能墨守成規(最好是不說「改革」,卻能直達「改革」的目標),要能吸引人們的新關注,要能讓人忘掉私己的既得利益。更要能創造新資源、新利益,然後在所新創造的資源與利益上進行重分配與共享。人們在保有原有利益的把握,又期待有份於新利益分配的情況下,往往才會放棄阻擋與對抗。

在平安、永續、創意、新利益的前提下,以沒有敵人的慈悲心,所進行的柔性願景工程,應是人人歡迎、萬眾期待的美好過程,並可結出美好的果實。

願天佑台灣。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