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07期】2017年3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3年出刊
本期目錄:

創意、柔性的台灣願景工程

在失根的世代學習與大地對話

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之藍海

蘇南洲出書《平安,二二八》,解密1990平安禮拜的始末

打開天窗

史家與史觀



人與自然在失根的世代學習與大地對話

◆陳慈美

當我們失落了安居家園這種最基本的情感時,

必定會感到心煩意亂。

家園是文化所建構的地方,

我們要再次強調大自然這根基存在的事實,

還須要有對於鄉土的歸屬感。

 

生命的邏輯同時涵蓋自傳和地理。

自傳的原意就是描繪生命,

地理的原意是描繪地球上的生命。

──生命就是在時間和地方之中的旅程。

∼羅斯頓∼

 

失根的世代

生態學(eco-logy)是一門有關「家」(oikos)的學問,「生態關懷」就不能只是「自然生態」的科學研究或保育措施,它還要涵蓋與現代人實存困境聯結的「人文生態」,甚至要進入「生態神學」的縱深,效法主耶穌在福音書的榜樣:「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九章36節),才能帶來醫治與救贖。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在《土地神學》指出:「當代文化的危機是失根(rootlessness)而非無意義(meaninglessness)。瀰漫著失落、失去家園心境的現代人所切切追尋的,是渴望得著歸屬,祈望有一個能夠安頓心靈的家,一個安全的所在。」

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教授思想中一個非常核心的信念,正好回應了這個時代需求:「環境倫理的前題在於對鄉土的認同感,因為,我們要在自己的鄉土具體展現生命。」對於長久以來欠缺鄉土教育的台灣社會,這更是重要的提醒。

人與大地的對話

由於「台灣生態神學中心」同工的建議,長老教會於1997年第44屆總會年會通過制定每年六月第一個禮拜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環境主日」,教社委員會每年提供生態關懷的信仰反省教材給教會使用。

今年適逢設立「環境主日」二十週年,〈生態關懷者協會〉決定與教社委員會共同出版一本涵蓋歷史回顧、重要論述、生態查經等三方面內容的手冊,同時舉辦「人與大地的對話」系列活動,幫助教會界更全面落實生態關懷事工,服事我們這個世代困苦流離的人群,醫治受傷的天空、海洋、大地和其他受造物。

上半年首先規劃以大地為學習對象的室內課程及戶外活動,引導民眾思考土地倫理的議題,讓大地得到應有的關懷與保護。

 

講座:聆聽大地

3/19 (日)「關懷大地、省思台灣未來──臺灣的大地工程與地質資源

4/08 (六) 「為大地發熱心的下一步──善用地熱資源、實現能源自主」

戶外課程:走讀大地

4/22 (六)「木柵貓空地質與人文之旅」

5/01 (一)「景美仙跡岩地質與人文之旅」

5/19 (五)「坪頂古圳地質與人文之旅」

6/16 (五)「水資源探索之旅 - 坪林仁里阪水質淨化場與金瓜寮溪」

點此連結下載詳細活動說明與報名表

https://drive.google.com/open id=0B17eHIMx3教社委員會t99OGxrUTZWSFpidmc

(作者為〈生態關懷者協會〉祕書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