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2期】2017年8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8年出刊
本期目錄:

引導對手走上上主喜悅的路

主權移交20年以來的香港教會

為什麼病人要吃南瓜? ——認識低血鎂

參觀二二八紀念館之後 2

梵谷的繁花天地

打開天窗


園林筆記梵谷的繁花天地

◆ 彭海瑩

「一兩天前我開始畫這幅畫,廣袤的藍天空與碩大的杏花枝形成對比……我畫得從容,筆觸非常堅定。」1890年2月完成的這幅〈盛開的杏花〉,鮮活的生命力盎然躍動,湛藍、粉白對比的色彩安恬祥和;這幅畫是梵谷為數不多的、確定在喜悅心情下創作的作品,為的是慶賀畢生支持他、始終堅信他是天才的弟弟西奧初為人父。

以畫證道,以身殉道

梵谷只活了37年(1953-1890),27歲開始用全副心力畫畫,十年之間,完成了兩千多幅作品,算算看,他平均幾乎不到兩天就完成一幅畫,從日出到深夜(甚至在帽簷上頂了蠟燭,以便在黑暗中作畫),他把生命全然奉獻給懷抱使命的藝術創作,誠如《梵谷傳》的譯者余光中所說:「他是以畫證道,以身殉道。」

梵谷生長於虔誠的基督教家庭,祖父、父親都是改革宗教派的牧師,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讀聖經、禱告,少年時就信服耶穌道成肉身、憐憫受苦之人的榜樣,也立志效法耶穌與貧窮者認同。由於幾位叔叔是畫商,梵谷16歲起先後在海牙、倫敦、巴黎的繪畫經銷公司工作,表現傑出,但他志不在此,週末、假日總是義務到教堂附近的社區幫助窮人,他的信仰不是口頭教條,而是身體力行。

二十二歲左右,梵谷決心成為傳道人,由於未能通過阿姆斯特丹神學院的入學考試,他進入布魯塞爾的一所福音學校受訓,三個月後,被派往一個十分貧困的比利時礦區傳道,在那裡的八個月,他學像耶穌,與當地礦工同甘共苦,穿著襤褸,粗茶淡飯,收入幾乎全部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甚至下礦坑與工人一同工作,以致小說家左拉都說他是「基督再世」。然而教會當局卻認為他的舉止不合體統、有辱牧師身分而將其開除。梵谷在極度失望、矛盾、痛苦之中,於1880年起,把滿腔熱血轉向藝術創作,開始自修解剖、透視,臨摹米勒,靜物、人物、景物都可入畫。

有人認為梵谷的生命重心由宗教轉向了藝術,但正如余光中所言:他放棄的是教會,不是信仰;梵谷認為憑當時腐敗的教會根本不足以傳基督之道,他拿起畫筆,是想把基督的精神深刻地注入藝術之中。他在寫給弟弟西奧的信裡曾說:「米勒有福音要傳,我要請問,他的素描與一篇精采的佈道詞有什麼兩樣呢?」梵谷對基督的仰慕也可由他的另一封信中看出:「祂活得安詳,比一切的藝術家更成其為大藝術家;祂是用血肉之軀來工作。」

絢爛多彩、生機蓬勃的花卉作品

前些時候,好友傳來梵谷作品的高清版,我滑著手機,驚訝地發現他竟有那麼多以花卉為主題的畫作;我特地去找了英文版的梵谷作品全集,清點一下,單是瓶花靜物就有57幅,至於花園(包括室外開花的植物)更多達89幅。花的種類除了一般人熟悉的向日葵(單此系列就有11幅,分別為3朵、12朵、14朵、15朵)、鳶尾,還有玫瑰、罌栗、菊花、薊花、紫苑、劍蘭、瓜葉菊、紫羅蘭、夾竹桃……,至於開花的樹:梨花、杏花、桃花……更是種類繁多、生機淋漓。

梵谷在給親友、弟妹的信中經常生動、娓娓地訴說他所看到的花、樹,這些如詩的文字之美並不遜於他動人的畫作。

「紫色的背景下,有圍牆、高大的楊樹與湛藍的天空。紫羅蘭色的梨樹樹幹、白色的花朵,還有一隻停在花上的黃色大蝴蝶。左邊的角落裡,是黃色蘆葦、綠色灌木與花壇圍成的小院落。還有一座粉色的小房子。」這是梵谷於1888年寫給朋友伯納德的信中對〈梨樹〉這幅畫的描述。

繪畫生涯的五個階段

梵谷短短十年的繪畫生命可大致分為以下五期:

一、荷蘭時期(1881.4∼1886.1),離開傳道工作後,他開始憑記憶描繪受苦之人── 礦區中傴僂的工人、雪中背著裝煤渣麻袋蹣跚而行的老婦、漁夫、農人、織布工人……,這時期最著名的作品是〈食薯者〉,道盡了人間的貧苦、匱乏。他從炭筆、鋼筆的素描、水彩、石版一直摸索到油畫。

二、巴黎時期(1886.2∼1888.2),在弟弟西奧邀請下來到巴黎,結識了印象派與後期印象派的主要畫家:秀拉、羅特列克、畢沙羅、高更……,並且接觸到筆簡意活的日本浮土繪版畫;揮別荷蘭時期的陰霾凝重,進入色彩斑斕的世界。這段期間,梵谷創作了40多幅花卉的靜物畫,每幅都生氣盎然、呼之欲出。他希望藉此能更嫻熟地掌握形態、使用純粹的色彩,善用對比效果,讓色彩賦予作品生命,讓顏色「自己說話」;他認為:「畫中的色彩愈多,生活中的熱情就越高。」〈麥田雲雀〉正是這種理念的寫照。

三、阿爾時期(1888.2∼1889.5),南法普羅旺斯的陽光、藍天和明豔的田野使梵谷琢磨八年的畫藝終能大顯身手,他熱情奔放、創作力迸發,律動的活力充分展現在兩百多幅作品之中。藝評家奧里葉稱頌:「梵谷的寫實精神和對於自然與真理的熱愛,在此階段有驚人的豐收。」梵谷自己也認為:「藝術是人類最接近自然的形式」。在阿爾這個充滿陽光與豐富色彩的地方,春天萬物復甦、鮮花盛放的果園令他深深著迷,那些含苞待放的樹木是大自然的見證,是梵谷難以抑制的力量的見證,也成了他為後人帶來驚喜、感動的見證。此時期的代表作有〈向日葵〉系列、〈夜晚露天咖啡座〉、〈羅納河上的星空〉、〈阿爾吊橋〉、〈收穫景象〉……等。

四、聖雷米時期(1889.5∼1890.5),在發生與高更之間的嚴重衝突乃至割耳事件後,梵谷被送進天主教在山間的聖雷米精神療養院,這裡有美麗的中庭、迴廊和花園,但多數時刻,他只能待在小小的臥室中,透過一個大約50號畫布大小的窗戶,記錄室外從黎明到夜晚的變化──丘陵、麥田、橄欖樹、絲柏……。然而當他終於得到機會外出時,他依然迅速地打開心扉,充滿喜悅地看著這個新生的世界。

在他寫給西奧的信上,剴切地描述了他的心情:「在聖雷米最後的日子裡,我就像瘋了似的畫畫,尤其在一簇簇玫瑰與紫色鳶尾花前,簡直無法控制自己」。梵谷一連創作了好幾幅以鳶尾花為題材的作品,有花園中活生生的、有瓶中擺飾的,也有局部練習的,每一幅都生動感人,彷若生命的樂章。在人生最黑暗難熬的時期,是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花卉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和生命的動力。

這段時期,他也仿德拉克洛瓦的〈聖殤〉、〈好撒瑪利亞人〉以及林布蘭的〈拉撒路復活〉再創作,進行信仰的思索,也反映出他的藝術創作確是宗教情感的延伸。

五、奧維時期(1890.5.21∼7.29),在西奧的安排下,梵谷來到巴黎西北郊外的奧維小鎮,接受嘉舍大夫的照顧與治療。值此人生的最後半年,他完成了後來廣為人知、極具震撼力的〈星夜〉、〈奧維教堂〉、〈麥田群鴉〉……等傑作。

另外一幅畫鄰居多比尼(巴比松畫派畫家)院落的〈多比尼花園〉,則是平和、優美、理性,初夏的花朵豔紅、粉紫、五色繽紛,草木短直有力,梵谷用清晰、優美的文字在信中向西奧描繪了這個層次分明的花園:「中間是一片玫瑰園,後面有長滿了丁香的籬笆,一排圓形的黃色椴樹,淺褐色的房子,近似藍色的屋頂……天空是蒼綠色的。」對梵谷來說,這幅作品「十分重要」,「是我最有想法的作品之一」。在內心深處,他多麼渴望一個溫馨、和樂、樸實,有著花園的家。

與造物主、大自然對話

梵谷是性情中人,一生單純、熱情,愛上帝、愛弟妹、愛朋友、愛受苦的人,但因個性堅持、強烈,再加上精神方面的疾病,使他與父親、所愛的女子以及好友(如高更)之間曾發生激烈衝突,以致他長期處在極度孤寂之中。由矢志傳道走向繪畫,其實是基督信仰的本質對他的啟發和影響;他曾說過:「我覺得所有真正美好的事物都來自上帝,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包括每一件作品中的內在精神、靈魂和極致的美。」

梵谷生命的最後十年傾全力於藝術創作,乃是以他能發揮的方式跟隨耶穌的腳蹤,在被人誤解、排拒的獨處中與創造者、與宇宙大自然對話,因而淬鍊出高度、驚人的美感和強烈視覺效果的作品。

看他的畫,一如面對他整個人,心情寧靜時畫面洋溢著幸福、和諧、秩序,讓人看了心曠神怡;發病時的作品則呈現了他內在心事的躁動、不安、衝突,強烈地令人顫慄。正如民歌手Don Mclean在“Vincent”一曲中所吟唱的:「人們不曾傾聽你的心聲,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做;也許,他們現在明白了!現在,我理解了你試圖告訴我的……。」不論如何,藉著繪畫,梵谷體現了他對真善美鍥而不捨的追求;藉著藝術,梵谷自己的心得到慰藉與激勵,也鼓舞了無數在痛苦中的人。

7月29日是梵谷離開人世的日子,雖已距今227年,他充滿情感、以生命完成的畫作,仍舊誠摯地與人心對話。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