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4期】2017年10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10年出刊
本期目錄:

新和平主義的五大元素——以「二二八平安運動」為例

信仰中毒與解毒

遊子吟

由「石之教堂」遙想內村鑑三

打開天窗

號角新和平主義的五大元素——以「二二八平安運動」為例

◆蘇南洲

在由真人實事所改編的電影《教會》(The Mission)中,講述一群南美洲原住民和耶穌會神父,在受到軍事強權的壓迫下,最後有兩種抉擇:1.高舉十字架殉道;2.拿起槍桿對抗。這是一部十分衝擊人心的片子,讓我不斷思考:難道只有這兩種選擇嗎?犧牲是必要的嗎?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嗎?記得1990年12月8日,在「二二八平安禮拜」上,第一位以二二八家屬身分公開講話的張玉蟬女士,便勇敢地表達出「這樣的慘事,已經發生在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千萬不要再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的心願。

其實,除了委屈妥協或勇武對抗外,耶穌還教我們「幫助罪人走義路」(help the sinner on the righteous way)的第三條路;這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卻是一條極有價值的路。

「二二八平安禮拜」自始走的是「止痛療傷,為台灣求平安」、「化苦難為祝福」的關懷基調,是在從容就義與舉槍對抗之外的第三條路線——「新和平主義」,也就是效法耶穌「幫助罪人走義路」的路線,其中這個「罪人」,包括個人、社會,甚至政府及體制結構,最終目的就是「讓上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和平」與「平安」在英文都是peace,不過基督教的「平安」,來自希臘文的Shalom(有譯為「下姆樂」,是問候語,也是祝福語)。耶穌在八福中曾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馬太5章9節)。

自1990年「二二八平安禮拜」以來,歷1992年「反雛妓運動」、1994年東區「頂好計劃」,直至2016年「反貧窮運動」的「帝寶愛筵」,都是希望能夠引導對方走上上主所喜悅的路。首先,必須有足夠的社會分析力診斷出課題病因;再來,就是用創造性的思維開出處方,對症下藥。

在1990-1998年的「二二八平安運動」中,我們不只關心70年前的一段慘事,更關心後代子孫的長遠平安,所有的努力,在在為了協助所有台灣住民翻過社會與歷史的暗黑山頭,好讓70年前發生的慘事不再發生。我們自始至終緊緊抓住「主體性」、「主動性」、「主場性」、「主導性」及「主從性」等五項民主與尊嚴之元素:

1.主體性:一開始,「二二八平安運動」的主體便是二二八受難家屬與關懷者,無論「二二八平安禮拜」、或由〈二二八家屬團契〉轉化而成的〈二二八關懷聯合會〉,以及所舉辦的每一項活動,或推動的工作,都是以二二八受難家屬與關懷者為主體,無一例外。

2.主動性:一開始,「二二八平安運動」自「二二八平安禮拜」起,便主動出招設宴,不卑不亢、不屈不撓地邀對方入局;而非等待時日來應景,或期盼對方的善意,避免落於「後手」,以致徒呼負負。

3.主場性:一開始,「二二八平安運動」便另闢戰場,另訂遊戲規則,不但1990年「二二八平安禮拜」不在話下,1992年假國家音樂廳舉辦的「二二八紀念音樂會」,在現場七百國安的嚴密監控下,邀請作曲家蕭泰然突破黑名單返台,到現場與李總統及四百位二二八家屬,一起聆聽他的作品演出,也邀李登輝在音樂會上當場以總統身分為二二八事件道歉,自此展開賠償、立碑、立館等一連串扭轉形勢的行動,在在充分運用主場優勢(home advantage)。

4.主導性:一開始,「二二八平安運動」便避開政治抗爭的場域與訴求,採取宗教與文化的柔性抗衡(soft encounter),不對抗也不迴避,既邊緣又核心的作法,從佈局到結尾,一步步引導對方步入上主所定意的路上。

5.主從性:一開始,「二二八平安運動」便未曾示威、遊行過。在民主時代,人民是頭家,執政者是公僕(即便是總統,也是有任期的契約工),若是頭家對受雇者有意見,可以教他、訓他甚至解聘他,何須跑去公僕門外,或絕食或抗議,那未免太斯文掃地,有失頭家之格。

「二二八平安運動」扣緊這五項元素,不僅保住了民主頭家的位份,也保住了台灣人民的尊嚴,更在沒有犧牲及衝突的情況下,為整個社會及下一代拓出一片多贏共榮的新局,也達成那些暗夜飲泣者的心願。

除了台灣的「二二八」,北京的「六四事件」與香港的「雨傘運動」也令人無法把頭撇過去,〈雅歌〉曾出版《公民抗命與佔領中環》一書,我也曾發想「關懷天安門母親」運動,甚至動腦研擬讓中國領導人去探望天安門母親代表丁子寧老師,或邀中港台教會領袖共同為中國求平安,籌辦「六四平安禮拜」(連北京「南堂」都場勘過了)。

如今許多港台師友痛恨中共,甚至不願花功夫在與對岸有關的事務上。然而,強勢的中國並不是弱小的台灣可以遮眼不視的,如果妥協不願又對抗不能,或許「平安運動」式的「新和平主義」有值得進一步研討之處。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