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5期】2017年11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11年出刊
本期目錄:

作個「進場」的基督徒——宗教改革五百週年小感

如何傳承「關愛受造世界」的呼召?

內村鑑三與「無教會運動」

對新和平主義五大元素之回應

打開天窗


我見我思
內村鑑三與「無教會運動」

◆彭海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日本的主要宗教是神道教與佛教,而且這兩個宗教的理念、儀式與習俗已與日本人的生活融為一體。基督宗教的羅馬天主教雖早於1549年傳入日本,但根據2010年的統計,基督徒所占人口比例只有0.43%,因此在宣教上被視為福音硬土。

然而,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基督教思想曾對日本當時的知識分子和信徒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與貢獻,譬如戰後出任東京大學校長,並積極傳揚基督和平信息及救贖信仰的矢內原忠雄,以及台灣嘉南大圳設計者、烏山頭水庫建造者八田與一,他們都是因為信奉基督,而建立無畏、無懼、堅持真理的生命態度。

追溯這些偉大心靈的信仰背景,我們必須對「無教會運動」及其創始者與領袖內村鑑三多有一些認識。

「無教會主義」的萌芽與內涵

內村鑑三與八田與一的恩師廣井勇,同樣是在札幌農業學校求學期間成為基督徒。札幌農校畢業後,由於內村的基督徒友人分別在不同宗派的教會受洗,他們想結合眾力,組織一所獨立教會,在基督裡合而為一;然而這種合一的行動,卻引起內村母會「衛理傳道會」外國傳教士的不滿及施壓,因而成為其反對教會法規,乃至日後進一步發展「無教會主義」之遠因;期望不受人為的形式、禮儀轄制,只強調專心研讀聖經,實踐基督信望愛的教訓。

內村於1901年明確提倡「無教會」運動,此運動有如東方的宗教改革,但在內涵上與日本武士道精神(義、勇、仁、禮、誠、榮譽、忠、克己……)密切結合,而被認為對日本基督教本色化有相當貢獻。

內村認為信仰是純粹屬靈的追尋,而非制度、儀式;他期望信徒從教會的束縛進入個人信仰自由寬廣的天地。他指出,根據聖經的原義,「教會」是「聚集」、「群體」,基督訓練門徒,目的是成立一個屬靈的群體;真正的教會乃是上帝的國度,也是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以天為蓋,以地為廬;天空的飛鳥就是大自然的音樂家,上帝就以山川為講壇,宣講祂的話語。因此內村推動「無教會」並非要破壞現存的教會,也不是想要改革教會,只是想在制度化的教會之外,傳播「唯獨聖經」、「因信稱義」的福音。他認為當時的教會過度注重傳統和法規,而「無教會」注重自由與生命。在他發行的《無教會》月刊中,謙卑地說明了發刊的旨趣:

「無教會之無是形容詞,不是動詞,不是要消滅或忽視教會。世上沒有教會的無牧之羊太多了,我們發刊這本小冊,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真神,得享永生之道。」

立場與特色

「無教會主義」主要有以下幾項特徵:

1.獨立的傳道精神。不倚賴任何教派或宗派,不與外國宣教師來往,不與黨政結交,只倚靠上帝。堅持獨立、自主、自由的傳道精神。

2.否認形式主義。不蓋禮拜堂,不施行聖禮,不按立牧師,沒有聖職人員與階級;只租用公共場所或在信徒家中研讀聖經。成員雖不乏神學博士或大學教授,一律謙卑自稱是平信徒或獨立傳道人。

3.深刻用心地研讀聖經。每月一至二次公開的聖經講座,常有6、700人與會,而且勤讀新舊約原文,開解聖經真義。

4.重視文字傳道。成員中有許多筆耕戰士、著名基督教學者與作家。定期出版聖經研究書刊、雜誌,造就信徒。

5.反對教派之間的爭鬥。內村認為教派之爭是因教會內部並未以基督的心為心,信徒缺少深刻的屬靈經歷,只會以外部擴張來彌補內心的空虛。

內村推展信仰的方式,除公開的聖經講座、出版研經期刊之外,也以小組方式推動查考聖經,這些小組多在信徒家中舉行,以師徒方式運作。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和提醒,由於師徒關係緊密,老師的人格和教學都對學生的靈命有極其深刻的影響。但內村也強調神和信徒之間沒有任何中介者,各人能成為直接與神連結的自由人,並在現實社會中展現信仰生命的原動力。

具體實踐基督信仰

內村鑑三一生愛好和平,在日俄戰爭前提倡戰爭廢止論,痛斥戰爭的殘酷。因而影響其學生,如東京大學15、16任校長南原繁、矢內原忠雄,在被解職、下獄的壓力下,仍堅決反對日本發動殖民戰爭。

內村在戰後被視為先知先覺者,1995年時,日本特別發行以他為主題的郵票以表敬意。內村在世時積極支持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64歲(1924年)時仍每月舉辦「世界傳道協助會」,並支持中國偏遠地區的醫院設施及醫師薪水。1926年捐款贊助史懷哲醫師在非洲的醫療宣教事工,另外也盡其所能奉獻支持中國內地會的宣道工作。

「無教會」的理念在日治時期及戰後曾於台灣知識界傳播,甚至可謂「相當活躍」。傳播者大多是曾往東京大學求學的台灣知識分子,他們返台後成為醫生、企業家、大學教授……,強調忠於上帝內在呼召的精神,在各行各業都成為信仰的具體實踐者;他們也成立了聖經研究團體,發行聖經研究期刊《下樂姆》(Shalom,希伯來文「平安」之音譯),並翻譯、出版多種無教會主義書籍;此外更以醫療傳道為目標,成立「林本源博愛醫院」(1909年,原位於台北大稻埕,1960年因馬路開通被迫解散),具體實踐奠基於基督信仰的社會關懷。

獨特的歷史、時代背景

內村的「無教會運動」有其獨特的歷史與時代背景,自十六世紀基督教傳入日本之後,幾度因政治因素,歷經禁教、開放、敵視、迫害、鎖國……等時期,使內村堅信基督若要真正在日本生根,並對深受日本傳統宗教影響的日本人發揮影響力,教會必須具有獨立與自主性,因此反對宗派主義以西方教會的神學及文化直接套用於日本教會,並且強調必須脫離西方教會的控制和經濟供應,而經濟獨立往往是思想獨立的先決條件。

內村鑑三被譽為「東方先知」,有關他的中外著作、論文為數相當可觀。本文因篇幅所限,無法就教會論的角度深入探討其神學觀點及立場;以筆者個人淺見,「無教會運動」除「不施行聖禮」有矯枉過正、失之偏頗的問題而有待商榷外,其精研聖經之勤奮(曾出版十七本聖經及釋經研究、二十冊神學和主題式研究、八冊靈修日記及相關著作等)、以基督之愛關懷社會及時代議題的具體實踐力,實在值得今日追隨耶穌的門徒進一步了解與省思。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