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7期】2018年1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8年1年出刊
本期目錄:

作個上主喜悅的台灣人

斯地•斯人•斯情——林宗義博士內湖土地的淵源與展望

返我初服——《精準與放任之間》推薦序

珍珍如晤——真理與美的追夢者」

「中國因素」陰霾下的香港基督教

打開天窗


他山之石「中國因素」陰霾下的香港基督教

◆ 邢福增

近年來,「中國崛起」確實成為全球發展中不容迴避的事實。事實上,中國的影響力已經超越經濟領域,並延伸至不同地方的政治、社會及文化領域。早前劍橋大學出版社,便受到中國的壓力,要求移除其在華網站內著名的學術期刊《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300多篇涉及六四、港台及西藏等敏感課題的文章,在在反映出中國崛起對學術自由的威脅。

對於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的考察,台灣學者吳介民提出了「中國因素」(China Factor)作為分析架構(註1)。筆者相信,「中國因素」的概念,對於我們探討當前香港基督教在其獨特處境中面對的挑戰,也有幫助。

「中國因素」與「在地協力」機制

吳介民對「中國因素」的界定是:

中國政府運用資本與其他相關手段,對他國或境外區域從事經濟吸納或整合,使其在經濟上依賴中國,進而方便執行其政治目標。若將「中國因素」放在兩岸政經關係的脈絡中,其作用機制常以下列模式進行:中國政府運用財政能力,給予某些台商與政治人物特殊優惠(或「特別照顧」)而使之成為「政治代言人」或「在地協力者」;或運用中資、親中台商或跨海峽資本,在台灣進行採購,或企業的收購、入股、併購,並進而影響台灣的企業行為、政府決策、媒體輿論、民眾態度、或政治秩序。透過上述作用,使中國(包括中國政府、中資與跨海峽資本)的影響力進入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各領域,讓中國因素引發效應。

吳氏提出的「中國因素」,細緻地將中共在跨國領域的不同界別進行的吸納與收編工作,特別是在地協力者(local collaborators)或「政治代理」(political agency)機制的角色與關係予以呈現。

中國因素下的香港教會

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中國20年,「中國因素」已經全面地覆蓋在不同領域。毋庸置疑,香港宗教界一直是中國在港統戰工作的對象。1997年主權移交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內已設協調部(職能等同統戰部),專職對香港各界的統戰工作。1997年後,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取代新華社的「官方駐港機構」職能。2003年香港發生反對基本法23條(國家安全)立法的50萬市民參與七一大遊行後,北京政府調整對香港政策,部署加強管治。因應香港宗教界(特別是天主教及基督教)在反23條立法中的角色,中共亦強化對香港宗教界的統戰工作。例如,2004年起,即由中聯辦與中國不同單位(如大學、神學院、或基督教兩會)合辦「『基督宗教在中國』高級論壇」,邀請香港基督宗教界人士及學者出席,出席者名單須獲中聯辦認可。2007年起,又有香港基督教中青教牧每年十月赴京,參與國情研修班。自2015年起,中聯辦又組織「香港基督教教牧同工內地宗教政策交流班」,邀請基督教教牧同工到深圳紫荊山莊交流學習。

香港基督教的挑戰

誠然,在探討「中國因素」下的香港基督教時,並不代表其中必然涉及經濟利益的因素。正如吳介民指出,除了「以商業模式做統戰」、「以經濟利益誘導」外,亦有「意識形態誘因」,特別是訴求中國民族主義情感、文化血緣連帶及宗教連帶等手段。

回顧歷史,香港教會一直與中國教會有著密切關係,並沒有因著殖民地管治或1949年的中共建國而改變。如何為中國守望及服事中國,一直是不少香港教會的使命與關懷。出於「血濃於水」的中國情懷,香港基督教人士是否不自覺地墮入「愛國」、「中華」等民族主義的情結之中,或一廂情願地抱著「拯救大陸同胞十億靈魂」、「祖國福音化」、「改變中國」的宏大願景,並受制於「中國禾場機遇」的思維;結果在言行上表現出「毫無批判性的擁抱中國」,影響了對中國問題的研判。

與上述的「中國情懷」息息相關,是香港基督教是否發展出「以福音事工誘導」為考量的「中國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不少香港教會及機構以不同形式,在中國開展中國事工。有關事工,不論是涉及官方三自教會或非官方的家庭教會,均以拓展中國福音事工為出發點,藉此經營中國廣大福音禾場。為了讓中國事工能順利進行,香港教會或許因此避免在涉及中國的敏感問題上表達批評的立場。

再者,個別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宗教界人士,因獲得中國政府重視,得以進入中方的團結建制。他們會否過分重視自身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以擔當「國師」、「說客」的角色自居?結果有意或無意地充當中國政府的協作者, 扮演了官方政策代言人或辯護者的角色?

結語

面對無遠弗屆的「中國因素」,香港教會必須具備自我批判與反省能力,避免讓自身成為中國在香港管治的「在地協力者網絡」(local collaborators network)的一員。黃克先在探討台灣基督教與中國的互動時,指出:台灣部分教會人士雖試圖與中國當局維持關係,但「與中國政府交往,始終必須在擴大中國基督徒宗教自由的前提之下,倘若跨越這條界線,他們將喪失在兩岸基督徒中的領導正當性及本身的信仰認同。」筆者相信,這也是對香港基督教的重要提醒。

註釋:
吳介民編:《吊燈裡的巨蟒── 中國因素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新北:左岸,2017)。(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