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7期】2018年1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8年1年出刊
本期目錄:

作個上主喜悅的台灣人

斯地•斯人•斯情——林宗義博士內湖土地的淵源與展望

返我初服——《精準與放任之間》推薦序

珍珍如晤——真理與美的追夢者」

「中國因素」陰霾下的香港基督教

打開天窗


打開天窗

* 歡迎惠賜閱後心得、寶貴意見,請e-mail:cap@cap.org.tw

●《曠野》電子雜誌都有收到,謝謝蘇哥。彭姐的無教會主義簡介扼要易懂。蘇哥的文章則讓我感到汗顏,欠缺「進場」的勇氣。

花蓮 周恬弘

●南洲、海瑩:每次收到新的《曠野》,心中十分惦念你們。 謝謝!願主與你們同在!

加州 朱樂華

●我認為《曠野》編輯真的很用心,尤其在資料彙集跟考證上用了很多的心力,文章都非常值得閱讀跟提供反思的機會。這些年的堅持也令人敬佩。

關渡 楊其文

●很感謝蘇哥的論述,心有戚戚焉啊!現今基督徒的信仰只在言語表達而無行為能力,特別是在善工的行動力方面。

台北 蔡妙瑛

●感謝,感謝,我每期都看,我交訂費,理所當然。蘇弟兄和姐姐費心費力,請問我三年的訂閱費是否到期了?如果到了,我補繳。請原諒沒有常常回信,去年小病一場,今年總算爬起來,還是在很遠的地方授課,做一些理想中的事,全是義工,求我主歡喜。

大阪 劉燕子

●尊重基督信仰中的理性傳統,在目前的台灣教會界已經益發困難,《曠野》多年來踽踽獨行地踩踏著艱難的平衡步伐,為口號標語橫行的反智教會界保有一片給普羅大眾的信仰藍天,即便讀者看似不敵喊得震天嘎響的特會人數,卻在一場時間的競賽中站在永恆的辯證性之中。若是華人信仰群體想要在信仰的大眾理性上多走一里路,培育教會內的反思傳統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感謝上帝為台灣的教會界預備了《曠野》,一個充滿施洗約翰實踐精神的園地,以「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的心志,服事著華人的眾教會。深願上帝記念《曠野》的腳蹤,賜福於平衡的每一步!

台中 磐頂 莊信德

●我在網路上看到了,都是話題,也不像太宗教團體的傳教。非常好!

台北 張典婉

●自1987年1月《曠野》雜誌創刊以來,我就一直是《曠野》的基本訂戶,當時在台灣神學院圖書館服事,也在台神幫《曠野》推銷。1989年我赴美後,每次回台都會在父親住處看到《曠野》雜誌,藉著回台時間瀏覽,一直覺得《曠野》很能捉住台灣社會的脈動。1987年12月,我受幾個朋友邀約一起辦《方向》雙月刊雜誌,由我擔任發行人,負責寄發和催繳訂費,深知辦雜誌很辛苦。我們和《曠野》很近似,也很注意社會脈動,除此之外,聖經、神學、歷史議題都會討論,我們一直以《曠野》為模範。可惜後來鄭仰恩牧師到美國讀博士,我來美國牧會之後,再出幾期後,《方向》就停刊了,但《曠野》卻越來越壯大。還有〈雅歌出版社〉,對基督教界貢獻很大,也培養不少寫作人才。南洲兄致力於228平安運動,對藍、綠政府提出批判,也對教界若干不盡理想之處,都提出諍言,實在是教界文字事工之清流。我力量有限,只能多訂幾年讓《曠野》能發展順暢,也請教界兄姊多多訂閱。今逢《曠野》屆滿三十年,恭喜《曠野》,也求主賜福,讓《曠野》業務興隆,為教界服務。

紐約 林皙陽

●在如此多的基督教信仰有關的媒體中,《曠野》電子雜誌是我最最期待閱讀的,以前的平面印刷版亦是。雖在曠野有時會寂寞,可有粉絲在等待。

台中 光鹽 林蓉蓉

●敬愛的彭姊、蘇哥:一口氣看完了《曠野》216期,好看自不在話下。這期關注了勞工、 病人,並分辨教會之角色,真擲地有聲,如醍醐灌頂!尤其蘇哥寫的那一篇《作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是很實用的指標,也是我一向不願深思的。願主耶穌在這混亂的末世保佑忠心跟隨的人(《曠野》諸位作者),也願聖靈保佑讀者落實理想。再讀潘秋郎牧師的文章,不禁啞然失笑,巨嬰與屬靈家長的比喻很貼切,但我不想也不該再當巨嬰了!潘牧師的推薦,讓人想看那本〈雅歌〉出版的《走出迷霧》。

新北 歐陽理

●我正學習做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香港 胡志偉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