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18期】2018年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8年2年出刊
本期目錄:

從平面媒體轉型到網路的省思

羅馬天主教神學教育的新願景

莫讓悲劇再發生——70年前台灣第一留美博士這樣被糟蹋

打開天窗


打開天窗

* 歡迎惠賜閱後心得、寶貴意見,請e-mail:cap@cap.org.tw

●謝謝蘇社長昨天陪我聊聊,讓我可以想得更廣闊一些,剛剛讀了您送給我的書,也對二二八有更多的瞭解,每一篇都短短的,讀來卻令人扎心,謝謝您這一段日子來的努力和堅持,讀到你的soft encounter,不禁讓我想要問您關於這幾年來的社會抗爭之看法,像是太陽花,或是最近的勞基法,但我想就留到下一次的對遇吧。thanks!我對217期文字特別有感:「原來人文觀點就是非專業觀點,就是超專業觀點,就是既超越專業又內在於專業的整體性觀點。這觀點必出入於兩端之間,構成即專業即非專業的辯證思維。這表現在言說方式上,就是特愛使用『在…與…之間』這一類語型。」讓我聯想到神學裡常聽到的Already but not Yet.(已然未然)。雖然兩者並不相同,但總是提醒著我,真理很大,人當謙卑。「絕對」是存在的,但有限之我卻無法絕對地指出何為絕對,而我也期盼著即將臨到但尚未臨到的「絕對」。

台中 左心泰

●從小我就是個拿筆千斤重、看到書就打盹的人,感謝社長不嫌棄交我這個朋友,更是鼓勵寫些回應,真不怕我的文字壞了《曠野》的版面。說實在的,每篇文章對我這個以往只看電視及影劇、週刊的人來說,都是個震撼及學習。看著篇篇讀者的回應都如此的有力,自己真有點嚇壞了,但想想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不同,有人已能對問題做討論、提出看法,而我只能在這《曠野》裡不斷吸取。謝謝社長讓我知道了平安禮拜的原來面貌,謝謝海瑩姐讓我認識了內村鑑三。辦雜誌已屬不易,更何況30年來還要堅持初衷,辛苦了!也謝謝你們的堅持,讓我這初生之犢能在《曠野》裡不斷反省。謝謝社長陪林玲文女士奔波,每每看到二二八這段台灣歷史就更感嘆教會比社會更冷,主日講台上總述說著外國某人信仰見證,卻不見有人曾為這塊土地流血流淚加淚汗的事蹟,好像上帝不曾來到台灣一樣。

高雄 杜美玉

●《曠野》蘇社長的文章:「新和平主義的五大元素——以『二二八平安運動』為例。」在10月號發表後引起很多迴響,台中潘秋郎牧師回應指出:在今日世界,基督徒和平工作隊或聯合國的和平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遇害的新聞仍時有所聞,促進和平者遭遇惡勢力反噬的風險仍在。因此,基督徒群體基於信仰,既不可順從邪惡,又希冀能以智慧的方式與策略來以善勝惡,甚至希望能在暴力衝突發生之前,處理導致衝突的經濟—社會—政治因素,不會是一條容易的路。正如蘇社長所言,需要智慧與毅力,方能診斷出社會病因,以及創造性地實踐方案。這一切,在在需要教會界投入資源、累積研究能量,並付諸行動,以期上帝的和平能夠實現。

潘牧師進而說:「新和平主義」追求上帝國裡的「太平」,在暴力衝突之處尋索第三條路的可能性,投入於peacemaking,值得更深學理與策略上的探討(這大概需要一個團隊長期努力。我常常在想,心裡感嘆:基督教智庫在哪裡?有資源的教會、機構不少,都說要「宣教」,卻欠缺研究部門)。

台北 陳俊良

●在一次與蘇哥會面的機會,偶然聊起了某個近代歷史人物,我的母親常替他抱不平,還說在他治理下的人對他的觀感都很尊敬,所以他是否有可能不是因著權謀,甚至是有高尚的道德理由,而去擔任了某些角色呢?當然我認為政治人物沒有單純的理想,也無意為其翻案。只是我覺得蘇哥的處境與當年某人的那種裡外皆敵,愴然孤獨,竟然有些相似。你想,一個矢志追隨耶穌的理想者,無意間獲得了政治光環,但又不去參政,簡直是可惜,卻比較著為政者當選前後的差距,戳破國王的新衣,政治太不正確。甚至連清高的教會人士耍政治手段,也甘冒大不韙地點出來,無怪裡外皆敵,愴然孤獨。認識蘇哥三十年,《曠野》雜誌讀者從小眾到還是小眾,藍綠易幟多次,蘇哥他政治始終不正確,然而總是提醒我做一個基督徒的良心。我開玩笑的說蘇哥這樣的堅持可能很難離開曠野,蘇哥回答我:迦南太亂,不如留在曠野。

新北 章宗禕

●讀畢《曠野》216期,才知道原來捷運便利的後面,有這麼可怕的疾病患者,心痛!

草屯 陳歐李淑慧

●彭姊、蘇哥:新年好!看〈打開天窗〉的感想: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獨具慧眼的人還是很多的!

新北 歐陽理

●敬愛的同工們,謝謝每次寄來電子版《曠野》。在一片「凡事政治掛帥」的環境中,你們的文章提出正面的回應。可否告訴我們在國外的讀者,如何可以支持你們的工作?有無在美國代收者?繼續為你們禱告!

北加 朱樂華

●謝謝您們為主作工,新的一年請繼續加油!

台北 林蕙芳

●從電子信箱得知《曠野》改成電子雜誌後,心有感動(老訂戶),特此補上未到位之訂費。主賜福你們夫婦!

鳳山 退牧 吳長憲

●文章已看,俠義精神,值得敬佩。

香港 胡志偉

●求主耶穌帶領台灣邁向愛與公義。

台北 花亦芬

●蘇社長:謝謝您與彭姐一路以來的堅持與榜樣。讀了蘇社長於《曠野》216期的〈作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2017年12月),本人心有所感。從近四、五十年來「中華民國」和「新而獨立的國家」開始,蘇社長娓娓道來,談到二十年前他親身推動的「二二八賠償條例」,以及所撰擬的「二二八碑文」,為帶出「陳義過高的理想只是空想」、「能被落實的理想才有價值」的重要原則。觀諸歷史,人們很容易落入兩種極端其中之一,若非「只談理想不切實際」,就是「現實逼人低頭妥協」。如何抱持理想、並成為務實付諸實行的行動者,以致對社會或教會確實帶來積極影響,實在需要智慧與堅持。談到堅持,不免念及《曠野》在這條曠野路上的堅持與榜樣。在曠野路上,願有更多既務實又抱持理想的同路人。

新加坡 吳國安

●蘇南洲先生和我在2017年8月撥空去看家父和妹婿高金田牧師,並把二二八的書送給我。他告訴我,《曠野》將改成電子版。我問他一年訂費多少?他說三百元,於是我就訂五年。這是我第一次和他當面談話。我和《曠野》的關係並不深遠,但我卻非常佩服南洲兄愛台灣的心志,尤其對於二二八的投入,更令人欽佩。王貞文牧師是《曠野》長期的作家,當她生病時,我們教會都一直為她代禱。當〈雅歌出版社〉為她出兩本書:《沐光行旅》、《微聲盼望》時,我各買十本並帶回NY送給會友。希望以後能成為〈雅歌〉在NY的服務處。

長島 林皙陽

●《曠野》真的很值得欽佩和支持。

台南 王昭文

●由曾珍珍的離世勾起的回憶——七○年代,我與曾珍珍於台大同修外文系。當年該系許多學生都受教於侯建、顏元叔、王文興等良師,且十分熱衷讀書、文學批評和新一代文學寫作。我作為基督徒學子,也參加了〈校園團契〉的讀書寫作小組。某次聚會, 由回流香港的蘇恩佩姊妹分享,她在香港創辦《突破》雜誌,為要推動抗衡世俗文化的異象,當時珍珍與幾位愛好寫作的姊妹也在場。時光流逝,轉瞬間過了四十多年,珍珍所譯路益師的著作,尤其一些經典作品,頗為兩岸有識之士傳誦。因著珍珍對翻譯的委身,造益了無數讀者及信仰追尋者,盼望神也興起一批新秀,接下這文化傳承的棒。

加州 許謙恩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