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20期】2018年4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8年4年出刊
本期目錄:

曾經,林博士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既寬且廣

管窺遠藤周作的文學天地

偏鄉的哀愁VS.含毒的沙灘
分享式閱讀的感想

打開天窗


曠野人物
管窺遠藤周作的文學天地

◆ 彭海瑩


英國著名作家葛林安•葛林(Graham Greane)稱遠藤周作是「20世紀最傑出的作家之一」,遠藤周作本人則謙稱自己是個寫小說的基督徒,貫穿其作品最根本的主題是對人性、罪、救贖、信仰的探討與反思。

從頑童到作家

遠藤周作1923年出生於東京,父親在銀行工作,母親則於上野長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主修小提琴。1926年隨父母遷居中國大連,在此度過6載童年歲月。1933年父母離異,隨母返回日本;母親在虔信天主教的姐姐帶領下成為信徒,也常帶遠藤上教會;12歲時在復活節受洗,教名「保羅」。遠藤年少時不愛唸書,好動頑皮,20歲時重考三次都名落孫山,第4年才考入慶應大學文學部預科,受舍監及友人影響,開始進入西方文學、哲學世界,後來升入該校法文系。22歲時因急性肋膜炎延期入伍,一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均未加入軍旅。

寫作生涯始於24歲,隨筆〈諸神與神〉、評論文〈天主教作家之問題〉分別刊登於《四季》與《三田文學》雜誌。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天主教文摘社〉。27歲時獲選為戰後第一批留學生赴法留學,研究法國現代天主教文學。旅居里昂大學兩年半間,發表多篇留法生活隨筆。30歲時轉往巴黎,因舊疾復發未癒,回返日本,開始教學、寫作生涯。

囊括日本各項文學大獎

遠藤承襲了由夏目湫石、經芥川龍之介到堀辰雄一脈相承的傳統,在日本近代文學中居承先啟後的地位,華人讀者熟悉的日本基督教女作家三浦綾子、曾野綾子均受其啟發與影響。他長年與疾病抗衡以及旅法期間孤獨奮鬥、受到種族歧視的經驗,對日後寫作有深遠影響。其作品多達150部,範圍廣泛,除了劇本及關乎文學、宗教、藝術的評論之外,小說也包含怪譚、科幻、幽默等通俗作品,當然最著名的是以探討宗教信仰為主題的小說。

遠藤一生獲獎無數,除1967年以《沉默》獲谷崎潤一郎獎外,也囊括芥川獎、新潮社文學獎、讀賣文學獎、每日出版社文化獎、日本藝術院獎……等文學大獎,並曾以《耶穌的生涯》獲國際哈瑪紹特獎。曾任日本筆會會長,更於1995年獲頒日本文化界最高榮譽之文化勳章。代表作如《沉默》、《深河》、《海和毒藥》、《白種人》、《母親》、《基督的誕生》、《槍與十字架》、《武士》、《悲歌》……等。

作品深富救贖精神

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方語文學系教授及東亞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的范希哲(Van C. Gessel),浸淫於遠藤周作的作品數十年,對其有深入研究;他在〈日本煉獄:遠藤小說中的救贖歷程〉(參《文學與宗教》,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謝惠英譯,1987,時報出版)一文中,有鞭辟入裡的諸多評論,茲摘錄於下:

●遠藤作品字裡行間寓意深遠,本質深富救贖精神,十足承接傳統的基督教思想。從記號學觀點看來,其作品表層的宗教色彩,正是內在結構宗教精神的映照,承啟了源遠流長「靈性小說」(Spiritual narrative)的文學傳統。(P.203)

●遠藤的小說中處處透露出其文學生涯追求的戲劇本質。他的作品裡有一份親切、熟悉的筆觸,在平淡無奇的敘述中扎根於一般大眾,使平時對形而上事物缺乏關注的讀者,也會對其作品產生興趣。許多書中情節恰如新約中耶穌所說的比喻,藉著地上萬物,引領讀者透視天堂的真義。(P.206)

針對《沉默》這本書,范希哲也有一針見血的剖析:

●《沉默》一書的後半段,本質上囊括了所有關乎宗教移植問題的哲學論辯。這個主題,在他其他作品中也處理過,探討基督教是否能在日本國土內扎根生長。《沉默》的震撼力,在於剖析了西方基督教傳統和日本多神教文化傳統的種種矛盾與衝突。(P.222)

●《沉默》中洛特里哥神父藉棄教的行動,毅然決然地揚棄基督信仰的「軀殼」,內心卻因此更深刻地領受到信仰的真義;他的積極獻身,就如耶穌交付了自己的身體,換取靈魂的永生。……通往救贖的途徑無它——唯有把昨日之私我釘死於十字架上,唯有同情世人、關愛眾生。(P.224, 228)

遠藤周作文學館

2017年秋,南洲和我來到位於長崎外海,於2000年開館的「遠藤周作文學館」,這幢座落於海邊(正是《沉默》中兩位神父由葡萄牙飄洋過海、登上長崎的歷史舞台)的純白建築,線條簡潔、樸實無華,與大師作品的風格與精神相互輝映。一進門,大師全身遺照映入眼簾,高大、帥氣、優雅,卻又謙和可親,彷彿隨時可走過來與你握手寒喧。館內再現了大師生前的書齋——書桌、文具、藏書;〈聽濤〉室中黑白棋子和棋盤自然地擺放,彷彿大師剛在這兒下過圍棋;牆上是他的書法,字跡猶勁、氣韻生動。

展示大廳中有大師的生涯回顧、手稿及作品全集。最醒目的是《沉默》的各國譯本(已譯為10餘種文字)及電影相關圖片;這部小說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宗教意涵,透過充滿張力的情境與文字,讓全世界的讀者深思、反省、審視自己的信仰;其實,早在1971年,日本就已根據遠藤周作本人編寫的劇本,拍成電影。正如《沉默》譯者林水福教授所說:《沉默》是從人所遭遇的外在和內在苦難,探討「上帝存在不存在」的主題,兼談東、西方宗教交會所產生的問題。

1993年出版的《深河》,是遠藤70歲晚年時抱病完成的鉅著,書中藉主角大津以行動實踐基督信仰的一生,詮釋與一般傳統觀念截然不同,卻更具包容性的基督之愛。

1996年9月遠藤周作因肺炎辭世,回返天家,棺中陪伴他的,正是《沉默》與《深河》二書。

長夜將盡

告別遠藤周作,我們在通往巴士站的路上,看到「夕陽之丘」的地標,在這裡欣賞落日,想必是美得難以言喻吧!當時是下午3點半,一日行旅的疲憊加上大師作品帶來的衝擊,使我們無力再等兩個小時,觀賞夕陽餘暉;或許,這也留給我們下次再度來此一遊的理由吧!

夕陽過後,夜幕低垂,然而長夜盡頭,豈不就是滿懷盼望的金色黎明嗎?!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