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25期】2018年9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8年9年出刊
本期目錄:

從海波斯身上,我們學到什麼功課?

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2)——田町正譽

別讓地球再流淚

那看不見的東海心(上)

打開天窗

 


台灣溯源
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2)——田町正譽

◆張文亮



他來自日本沿海的一個小村,

從小看到海水倒灌,淹沒低窪的農地,

使得農夫一生的努力,幾乎全毀,

他寫下:「我無法袖手旁觀,要阻止這一切發生,

再用豐富的知識,來幫助農民,

以足夠的經驗,來除去淹水區的鹽分。」

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農業土木學系,

後來成為昭和時期,

海埔新生地開發與維護的第一人。

 

1936年,田町正譽(1892-1972) 前來台北帝國大學,他專攻土壤物理學與流體水力設計,也擔任台灣總督府「土木水利關係技術顧問」,與島居信平(1883-1946)、荒木安宅(1887-1943)、八田與一(1886-1942),為當時台灣著名的水利技術者。

台灣層狀的土壤

田町正譽寫道:「台灣的土壤大多是沖積土,曾因地質變動,多斷層、地層沉陷、河川變動、海岸變遷,火山運動等影響,使土壤質地多差異,土層剖面多層狀。水分的流動難控制,這使得水量的進出,不易精準的量測。要維持地利,建造水利工程,必須要改變土壤層狀結構,以利排水。」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看法。

首先,他提出必須深耕的方式,改善層狀結構,用此改善嘉南平原,才能徹底改善田間排水的問題。他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在「海埔地的開發」。他用淋洗的方式來減少土壤鹽分,以供植物生長,又在河口建造洪閘門,不讓潮水流入。並用河道淤泥土,抬高濱海土地高度,在濱海種樹定砂。他提出改善台灣沿海城鎮的環境,必須穩定濱海沙洲,開發海埔新生地。

如此的改革措施,是日本技師的特色。一開始就著眼大處,就全盤的規劃,而後切實去進行。這些技師也具學者身分,不只工於實作,又有理論佐導,以致在台期間不久,卻有重大、深遠的影響。

這看法在當時引發爭議,許多人都認為灌溉水已經不夠,那有剩下的水去改良海埔新生地。他堅持看法:「有效的用水,在省水。用水需要滿足作物的生長,節省用水才能用省下來的水,去淋洗海埔新生地的鹽分。」他又提出:「灌溉不是一直灌水,而是間歇性的給水,使海埔地小孔隙的鹽分,有機會滲出,達到洗鹽的果效。」

海埔地的改良法

為了提供去海埔新生地洗鹽,他也提倡減少渠道漏水損水的技術。早期台灣的供水圳路都用石砌,常有裂縫。他用石灰、紅土與瓦礫灰攪拌,使圳路在乾旱時不會收縮龜裂,大水之時,水路能夠抗沖蝕,作為裂縫的填補劑。他也首先提出「農業兼具環境保護」,而在海濱種樹防砂,在沼澤鹽分地種椰子樹,他認為椰子樹深根,能蒸散水分,落葉可增加砂地的有機質。

土壤管理不只在土質,而在土壤的通氣與通水性。田町正譽寫道:「用水監督要嚴格,水資源才能發揮效益。土壤通水又通氣,才是決定最佳的用水狀態。管理土地的方法,建立在用水的基礎上,持續記錄,才能找出在地的用水計畫。」他又寫道:「不斷研發,人員不斷教育,方能發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才是用水制度的建立。」他又寫道:「取水灌溉能減少河川水害,治水兼利水。也許很多人一時無法了解,但我是為這地預存知識,與貴重資料的彙集。」他又設立「模範農村」,給人實地見習。

1939年4月他離開台灣,到北京的「中國農業大學」,擔任農林工學系的創系系主任。他大力發展河北的旱地灌溉,陝西旱作土壤改良與防砂造林,後來被稱為「中國高等水利科學教育之父」。

戰後,他回到日本推動砂土綠化,海岸砂土地的造林,擔任九州大學教授,「砂丘農學會」的創會會長。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