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25期】2018年9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8年9年出刊
本期目錄:

從海波斯身上,我們學到什麼功課?

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2)——田町正譽

別讓地球再流淚

那看不見的東海心(上)

打開天窗

 


佳美腳蹤那看不見的東海心(上)

◆ 周聯華

前言:2018年9月是一代宣教士路思義(Henry Winters Luce,1868-1941)150歲冥誕,本期特刊出周聯華牧師生前審定《勇往直前—— 路思義的心靈世界》(雅歌出版社,台北,1999)一書中的序文,紀念路思義先生畢生對華人宣教與教育的重大貢獻。

閱讀《勇往直前——路思義的心靈世界》是一種喜樂和享受,使讀者能接觸到一個「大時代」,在那時代中的一些「巨人」。他們原先也相當平凡,但是在上帝的領導下,願意謙卑地接受上帝的指揮,逐漸發展,一個個都成為巨人,路思義就是其中的一位。路思義正像他的中文老師所說的,中文名字一定要和他的本名音近而義通,「思義」是「一個尋求公義的人」;「路」者道也,他終其一生都在做一個尋求公義的人,都走在尋求公義的路上。

兩個「紀念碑」

路思義辦了兩所大學,齊魯和燕京(當年十三所教會大學,各有特長,齊魯的醫科,燕京的通識教育,特別是文史更為專長),齊魯是沒有「紀念碑」之類的東西,燕京大學卻有一個,另一個「紀念碑」是在東海大學。

那時路思義已二度退休了︰第一次是從燕京,由傳教士的生活中退下來;第二次是在「哈特福特神學院基金會」所設立之「甘迺迪宣教學院」退下來。燕京大學請他回到燕京去參加畢業典禮,這當然是他欣於接受的,回到他心血的結晶,一所有中國建築特色的學校,而它的經費是由他一手募來的。

路思義由司徒雷登校長率領的歡迎隊伍帶他到一個完整的、做夢也想到的燕京校園,這是他的寶貝。現在他看到了,比他「想像的還要壯觀和美麗」。最後他們把他領到校園的中心,在本書中描述著︰

那是一座像鑽石一樣的湖,湖水倒映著這些優雅的建築。湖心有個林木參差的小島,而在這片樹林當中有個六角亭。當校長領著路思義上了橋走到這個島上亭子時,他開口說︰「亨利,這個亭子是學校的心臟·學生曾在這裡渡過歡樂的時光,也曾在這裡激烈辯論或靜思默想。你看,這亭子上有三個中文字,思義亭,這是一個追求公義之人的亭子。」

以學校的中心地段,建造了這亭子來記念路思義在燕大的成就,那絕對是一座「紀念碑」。希望現在享用燕京校園的學子,也能記得司徒校長當年的話。他的那幾句話正是那時燕京校園生活的精髓︰歡樂時光,激烈辯論(今天的所謂「腦力激盪」)和靜思默想。

另一個「紀念碑」是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雖然路思義教授沒有來過東海,他的家庭要造一個教堂紀念老人家的時候,原先他服務過的地方,因為全球冷戰下「竹幕」政策的緣故,無法如願。他家人的心目中,東海最有他們長輩服務過學校的「模樣」,路思義希望有中國式的建築,當年東海整體也的確很符合他們長輩的理想。

跟燕京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東海的「路思義教堂」也是在校園的中心。它與行政大樓遙遙相對,成為東海的心臟(借用司徒雷登的話)。教會大學的禮拜堂永遠是校園的中心,建造得富麗堂皇,使人一進學校就能看見。東海的「路思義教堂」拜受了貝聿銘建築師、陳其寬建築師的「才」和路思義家族的「財」,符合了學校大教堂的條件,但是地理位置的中心不一定是學校生活的中心,它是學校的「心臟」嗎?學校教堂有兩個原則︰給人看,也要給人聽(to be seen and to be heard)。給人看到只要硬體精彩,上得了鏡頭,必定為人所重視。但是講壇上的信息是否為人聽到,銘刻在心?是否講壇上說出上帝的話來,使全校都有所依據,常常成為全校師生思考的主題。好幾位美國大學的校牧曾發出一些社會良知的聲音,使全國同胞都聽到。

一代偉人的產生

路思義有一個非常圓滿、幸福的家庭,自小在基督化的背景中長大。從他到國外去當宣教士的時候,他母親的一句話能看出他有一個多麼慈祥、豁達和虔誠的基督徒母親了。她說︰「記住,我已經把你給了上帝。」這句話出於母親的口,尤其是在1890年代,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父親卻為兒子購買一本叫《家庭醫生》的書,其中載滿了醫藥常識;另外還買了一個有各式藥材罐子的藥箱。這是多麼溫馨而又充滿著愛心的行動和場面呀!

他在耶魯大學的校園生活更是一般人所不能想像的,我們的留學生都是去修研究所,較少讀大學本科的,路思義自己描寫那一段校園生活說︰「耶魯的特質是發展真正的友誼,並對真理、朋友、班級和學校獻出無可存疑的赤誠,至於我們的社會責任,則是日行一善。」他又說︰「當我們走出紐海文(耶魯所在地)時,這些簡單的理念,根植在我們的信念之中,並且一息尚存,永矢弗諼。」從這裡我們看到這些「常春藤大學」,當時學做人比課室中的學課更加重要,使學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學會怎樣在社會上處世為人。在學校的課外活動,如主編《舞步(Courant)》雜誌對他有不可磨滅的功勞。除了學習一些編輯和印刷技術外,還訓練了他的自信心,他能讓一本「蹩腳」的刊物起死回生,編得有聲有色。

他在大學畢業以後的三種經歷更幫助了他未來人生的訓練。寫序的人沒有責任替傳記的主角辯護,但是不詳加解釋,也許讀者,至少台灣的讀者,會誤解,或者得不到這三種活動對路思義,以及他的時代有多大的衝擊,在他人生的發展中有多大的意義,那就是協和神學院、立志宣教團和青年會。

協和神學院

說起協和神學院,我們對他的看法頗有偏差。當年耶魯的「三劍客」選擇了協和神學院,是因為它是一所最自由和進步的學院。從耶魯的畢業生來說,申請一所有一定學術地位的神學院是毋庸置疑的,自由和進步兩個形容詞卻不一定當得起;然而,對協和則是最恰當的描寫,它自由才能容納各種思想,使學生有更大的發展;我國人不也說「有容乃大」嗎?它進步才能站在時代的尖端起領導的作用。「三劍客」在協和每天六時就起床守晨更,以一小時來禱告默想,這也許是協和以外的人所想像不到的。假如我能在這裡做一個見證的話,我第一次在美國讀神學一共有五年六個月,其中最與主親近的一個月就是在協和神學院。那時我除了上課以外,圖書館開放的時候,都在那裡讀書找寫論文的資料,累了就到祈禱室去禱告,主在那裡給我無窮的力量。我曾在老懷恩堂的樂民館設立一個與協和神學院完全一樣的祈禱室。我也常到那裡去禱告,紀念我在協和的一段好時光。

學生海外宣教志願運動

在協和神學院沒有讀完,就投入學生立志宣教團。在十九世紀末期一直到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沒有一個運動能像學生立志證道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那樣的影響力和如火似荼地在大學生中燃燒宣教的熱忱。這個運動的開端竟落在路思義和他的同工身上。我們看到他們的艱辛和他們創業的精神。這個運動對大學生的熱心傳道和擴建世界觀有極大的助益。他在這運動中所交的朋友,在後來屢次為中國的學校募款也有很大的幫助。這個運動直到抗戰勝利在1950年間,就像在上海的滬江大學,雖然只有七、八百學生,但仍有七十多位基督徒加入學生立志證道團。由此可見它的影響力。

青年會

不要把青年會看成只辦招待所和補習班的組織,目前的青年會也不僅這兩項工作。當年的青年會更是泛泛眾生中的亮光。它分市會組與校會組︰市會組(City Y)對社會青年有極大的貢獻;校會組(Student Y)更在學生中起極大的作用。路思義的學生立志宣教團和青年會校會組的德育部連在一起,真似如虎添翼,在那個時代掀起了極大的震撼。它們真正成了教會的正面力量,是教會宣教與佈道的兩隻手臂。

(下期待續)

(作者曾任東海大學董事,後曾出任三屆董事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