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29期】2019年1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9年1年出刊
本期目錄:

面向各各他行走

即將失控的地球環境

憶一位基督教信仰的實踐者── 陳映真先生

介紹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6)──台北帝國大學成立的籌備者:天國派遣的學者大島金太郎

打開天窗

 


人與自然
即將失控的地球環境

◆汪中和

 

第24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4)2018年12月15日在波蘭卡托維茲(Katowice)閉幕,全球195個國家與歐盟(共196個締約方)決議將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承諾化為現實,目標是以工業革命起始的1750年為基準,希望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地表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甚至追求不超過攝氏1.5度的更艱難目標,避免氣候災難一發不可收拾。

全球暖化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了濃厚的溫室氣體到大氣層,強化了溫室效應,影響地球熱能的平衡,導致地球表面正以比自然變化快百倍以上的速率在累積熱量。依照觀測的數據,如今每1秒鐘地球表面所累積的能量相當於4個廣島型原子彈;從1970年至今,已經積累了超過46億9千萬個廣島型原子彈的龐大能量,廣泛的分佈在大氣、海洋、地殼及冰雪圈,給地球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激烈變化。

全球暖化已經造成了極端的氣候變化,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要素--乾淨的空氣、安全的飲水、營養的糧食和安全的居所,並帶來可怕的空氣汙染,影響人類生命和健康,這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災難。

這次COP24所通過的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確實向前邁出一大步,代表世界各國願意正視這個問題,並開始齊心努力去防止全球暖化更快速的惡化。然而,未來世界各國在實際執行時能否確實到位的不確定性,以及環顧當前正在發生的環境變化,情勢發展其實十分的不樂觀,我們可能正在落入「薛西佛斯」(Sisyphus)式的無法停止卻又徒勞無功的困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8年10月發布了《全球暖化1.5℃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 ℃),分析全球平均溫度增高攝氏1.5度和2度之間的差異,嚴肅指出僅僅這0.5度的額外升溫,會給世界許多國家與區域帶來「生與死的差別」,更警告未來三十年內全世界都要致力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如果我們能在2050年時達到溫室氣體「零排放」的情境,才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地球表面溫度的升幅不超過攝氏1.5度。否則,最快在2030年,最慢也不會晚過2052年,地球升溫就會突破攝氏1.5度的門檻。

世界氣象組織(WMO)2018年11月發佈年度《溫室氣體公報》,顯示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紀錄。根據觀測結果,2017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5.5ppm,最高值還邁過408 ppm,是工業革命時期(~280ppm)的146%,也是地球3百萬年以來的最高值。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一樣上升快速,尤其2017年甲烷的濃度達到1859ppm,是工業革命時期的257%。國際科學機構「全球碳計畫」(GCP),在2018年12月指出2018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上升2.7%(~43.1Gt),增幅為7年來新高;這些數據,強烈的指出我們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在上升,根本還沒有降低的傾向。

從工業革命開始到2017年,全球總共排放了2兆噸二氧化碳(2200 GtCO2)。若要控制溫度升幅在攝氏1.5之內,我們排放到大氣層的碳預算只剩4200至5800億噸(420~580 GtCO2)的空間;而目前全球一年二氧化碳排碳量約是420億噸(42Gt)。簡單的數學計算告訴我們,若要達到2050年零排放的目標,從2019年起,我們必須以每年18%的速率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然而,當前的局勢告訴我們:人類正經歷全球經濟大幅改變的時期。在2015-2030年間全球基礎建設將會增加一倍以上,全球經濟活動會在20年內增加一倍,並以每年平均3%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都會區人口數量也會在2050年前翻倍。種種跡象指出未來經濟的發展還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除非有重大吸收與封存二氧化碳的科技出現,否則不管從任何角度看,在30年的時間裡要快速的降低溫室氣體到零排放,是一個無法達成的任務!

因此,我們必須面對現實:由於溫室氣體的排放無法依照IPCC建議的路徑降低,在未來10~20年的期間,全球的地表均溫就會突破攝氏1.5度。當暖化的程度越高,我們面對的高溫熱浪、乾旱、豪大雨、強颱、寒潮、海平面上升都會進一步惡化。也就是說,未來防災的挑戰將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強。

美國政府2018年11月公布的第4版《國家氣候評估》(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就清楚地指出,自2015年以來,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已經讓美國損失近4千億美元(新臺幣12兆元)。其實不只是美國,全世界都深受氣候極端變化之苦。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在COP24會議期間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報告顯示,1998年至2017年之間,全世界共發生了超過1萬1千多次極端天氣事件,造成超過52萬6千人死亡,帶來的經濟損失約為3.47萬億美元。換句話說,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不管是富國、窮國、大國、小國都無法迴避,也沒有地方躲藏,只有勇於面對。

托爾斯泰曾說:「人因為看不到未來,所以不知道害怕。」如今科學的觀測可以讓我們略窺未來氣候可能的演變,我們能不戒慎恐懼嗎?臺灣在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方面的風險原本就高,如今在全球持續暖化的背景下更是凶險。我們除了響應全球一致的強力節能減碳外,更要體認到未來的挑戰與危機還會更高,地方層級的防災因應與調適行動必須加速推動與落實,這是維繫國家生存發展的最重大課題。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