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29期】2019年1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9年1年出刊
本期目錄:

面向各各他行走

即將失控的地球環境

憶一位基督教信仰的實踐者── 陳映真先生

介紹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6)──台北帝國大學成立的籌備者:天國派遣的學者大島金太郎

打開天窗

 


台灣溯源介紹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6)
——台北帝國大學成立的籌備者:天國派遣的學者大島金太郎

◆ 張文亮

 

他來台灣,

是日治時期最敏感的時候,

1915年6月,「西來庵事件」爆發

台灣最大規模的抗爭,

總督安東貞美(1853-1932)說:

「日本統治的失敗,也是教育的失敗。」

他反對上任佐久間左馬太

(1844-1915)的強壓政策。

認為二十多萬日本人,

無法統治三百多萬的台灣人。

必須發展高等教育,

培養台灣人的領袖。

委託民政長下村宏(1875-1957)籌辦台灣完整的教育系統。

但是1918年台灣傳染病爆發,

5月,流感死了25,000人,

7月,霍亂又死4000人。

1919年4月28日,「農林學院」成立,

許多人不敢前來任教。

10月24日,卻有一個札幌大學講座教授表明願意前來。

1920年4月2日,他前來台灣擔任「農林學校」教授,

「台北農事試驗場」場長。

1922年4月1日,該校改名為「台北高等農林學院」,

他是籌備台北帝國大學成立的主任。

1928年3月17日,台北帝大成立,

他是台北帝國大學的建立者

——大島金太郎(1871-1935)。

大島金太郎生於日本長野縣,幕府時代稱為「信濃」,是德川的領地。長野位於高山,居民大都從事林業。尤其種桑、養蠶特別著名。為了桑樹品種改良,十八世紀就與歐洲接觸,移植歐洲的桑樹種。但是高山地區生活不易,長野的居民經常向外移民。

種桑家族的孩子

大島金太郎的家族,世襲種桑工人。他出生不久,父親就生病過世,母親帶他移民到北海道,那裡生活不易,收成不多,又搬回長野。他從小就知道寒冷地區要生產足夠的糧食,才能幫助農民。他從小熟悉樹木與土壤,知道什麼樣的樹木適合種在什麼土壤裡。他後來寫道:「關心土壤與植物,是我從小的喜愛。土壤是無聲的貢獻者,卻被多數人忽略。土壤最具寬宏大量,才留下水分與營養分,可供植物吸收。」

明治維新初期,長野縣有了學校。1886年,大島金太郎唸長野中學,遇到影響他一生的老師志賀重昂(1863-1927)。志賀重昂剛從札幌農校(第三期生)畢業,他經常出國旅行,用出國見聞教「地理學」。他後來在地理學上有許多貢獻。他在1888年到南洋諸國,回來後向政府提出:「南洋是歐洲列強殖民之地,搶奪自然資源。日本將來一定會將勢力延伸到南洋,若果不為在地居民謀福利,將陷入列強戰爭的沈痾。」他鼓勵學生,出國增加見聞與眼界,後來被稱為「日本地理學之父」。

關懷夜校學生

1889年,大島金太郎申請進入札幌農校。1893年,他以最優秀的成績畢業(第十一期生)。留校擔任助教,他對貧窮學生特別有負擔,1894年,與新戶渡稻造擔任「札幌農校夜間部」的老師,不久升為「農藝化學」講師。

1898年,他公費出國,先在德國柏林大學與沙可斯基(Ernst Salkowski,1844-1923)學生物化學,而後到耶魯大學跟隨營養學大師艾特華特(Wilbur Atwater, 1844-1907)學食品營養,在1907年取得博士學位。

管理者的培養

艾特華特是美國建立「食品與藥物管制法」的推手,促使美國聯邦成立「食品與藥物管制局」。他教導大島金太郎的不只是食品營養知識,更有管理制度的建立、美好理想在國家立法的推動,與國際試驗研究機構的合作,將學術落實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以具體幫助百姓。大島金太郎後來寫道:「學術機構管理者的能力是勞動力、機敏力與屈伸力。」

1907年9月,大島金太郎回到札幌農校擔任講座教授。1909年,他出版「食品取締法」,受到日本國會極大的重視,他成為非常有名的學者。在學術上,他發表「大豆的營養」、「芋頭的營養」、「昆布的營養」等研究,與「作物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等,當時,他是國際公認寒帶地區作物營養的權威。他也擔任「北海道農業試驗場」的場長。重視經營策略與農業經濟,使這試驗場成為日本的示範農場。

新戶渡稻造鼓勵他用北海道的經驗,來幫助台灣。1909年,他第一次來台灣巡視,向總督府建議:「台灣農地生產低落的主因是土壤貧瘠,需要發展堆肥與綠肥。」1910年,他又前來,向總督府提出:「糖業技術的改進是培養人才,參加國際糖業技術協會,不斷引進技術。」但他也感慨「台灣若缺乏優良師資,一切改善對策都是空談。」1919年,「農林學校」成立時,分為農學科與林學科,各收三十名學生。當時大島金太郎就被徵聘擔任講座。但他北海道農事試驗場場長仍未交接,不克前來。當時,日本又有媒體謔稱他是「精神的紳士」,徒有理想。也有譏稱他是「天國行的人物」,不切實際。

使命與責任

大島金太郎卻寫道:「人生的意義,在完成責任。人生的精華,在幫助人生活安定。」「台灣是大自然的惠澤。豐富、美麗。來台灣的抱負是瞭解台灣的大自然,幫助台灣。」他決定由北海道寒帶農林業,轉向台灣熱帶農林業。

成立「實驗林」

1920年,大島金太郎前來台灣任職,同年6月2日,他開始成立「實驗林」,他寫道:「森林是國家現有的美麗,是未來的影子。森林管理的第一原則『治山就是治水』。」

農林學校首任校長

有人問他:「農林學校成立,學生要去哪裡工作?」他用更高層次來回答:「管理國家最重要的原則是讓教育與產業,像二條推動國家的軌道,平行邁進。」他擔任台灣總督府的第一官階,是台灣所有技術官階的領頭,但是他只以被稱為「大島校長」為榮。

1921年,他擔任「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總長」,推動台灣的「糧食生產調查」與「產業調查」,並編製成表,作為發展台灣農、工業的依據。

1924-1929年,他多次代表台灣參加國際產業會議,並擔任太平洋製糖協會議員。1930年,他經常咳嗽、氣喘,仍為剛成立的「台北帝國大學」,爭取優秀老師前來任教,他稱自己是國際-日本-台灣的「文化橋樑」(culture bridge)。

一生是跨文化的橋樑

他堅持台灣的農業要栽培台灣的新品種,當時爪哇有新的甘蔗品種出來,許多人要求進口栽種。他否決,理由是「小心輸入外國的病蟲害」。

他後來氣喘引發心臟病,在任內逝世。

 

參考資料

1. 飯田直人,1934,專人部學生總代飯直人君弔詞。林學季報,第86,期1-3頁。

2. 大島金太郎,1929,熱帶農學會創設其使命。熱帶農學會誌,第1期,第1卷,1-2頁。

3. 澀谷紀三郎,1934,故大島金太郎博士。熱帶農學會誌,第1期,第6卷,1-3頁。

4. 大島金太郎,1919,農產改良增殖根本義。台灣農友會,146期,1-4頁。

5. 大島金太郎,1915,台灣農業注文。台灣糖業研究會。12期,4-5頁。

6. 大島金太郎,1932,台灣糖業品種育成立場。台灣糖業研究會。219期,3頁。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