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30期】2019年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9年2年出刊
本期目錄:

回應「基本收入芻議」

梅頓——他曾如此真實的活著

台灣更需要的教育:促進對話的「信仰教育」提案

介紹臺大成立初期的老師(7)──台灣農業開發史的大功臣:藤根吉春

打開天窗

 


新世代論壇
台灣更需要的教育:促進對話的「信仰教育」提案

◆ 康凱恩

面對公投時期的台灣社會,我嘗試抽離對議題的立場,反思人的言行,竟發現立場相異者卻有驚人的相似:支持同婚或愛家公投者都「希望自己對婚姻的定義被尊重」;都感覺到「被一竿子打翻」;都有人操弄負面情緒鼓動輿論;都有人只接觸單方資訊就自義,貼標籤、妖魔化對方;都有人自認在打聖戰,力爭輸贏;都有人賦予二分的同意、不同意過高的意義……等等。

台灣,缺乏基本功

於是我想,種種議題雖然很重要,但同樣關鍵的是反省:本次經驗似乎顯露出台灣大環境基本功的不足。基本功正是教育!除了性教育,台灣更缺少「信仰教育」。請容我在此拋磚引玉。我想像,它應包含三部分。

首先是「覺察自己所信」。有神嗎?萬物有意義或目的嗎?此類問題無法實證,只能相信,稱為基本問題。對它們的答案,稱為基本信念。所有人都有信念,只差在是否察覺。要釐清的是,無神論並非「不信有神」,而是相信「沒有神」;唯物論並非「不信有超自然」,而是相信「只有物質」;相對主義並非「不信有真理」,而是相信「一切都是相對的」這項真理。覺察自己所信,能讓溝通更深入。

接著是「基於信念建立價值觀」。為什麼前文的雙方明明信念不同,表現卻相似?部分原因是缺少建造基於信念的價值體系,導致思想與行為互相矛盾。舉例來說:有時基督徒雖信「我們都是罪人」,表現出來的卻是「你們」都是罪人;部分支持人權者堅持「同志婚姻權」,卻對不同信仰者極盡汙衊。若更多人信行一致,將更明顯看見不同信仰群體間的差異。

建立以尊重為前提的溝通

最後是「認識別人所信,並建立溝通」。知道他的信念同樣無法否證,就會明白我的理念並非理所當然,進而能尊重不同的信仰;尊重正是溝通的前提!要順暢溝通,明確的定義很關鍵。定義清楚,使討論有根基,可以由此建造;定義不清,蓋得再高都可能一夕傾倒。定義不清也常成為煽動情緒的利器。擷取對方的片面之詞,扭曲原意,雖讓同溫層義憤填膺,好像凝聚了人心,終究是誤解、不理性的集合體,對社會和諧有弊無利。此問題在資訊爆炸時代更加劇烈。此外,更重要的是勇敢去溝通,不怕受挑戰。就好像學外語的最佳方法是和母語人士對話,認識不同信仰最好的方式,也是謙卑地對話。只要邁出舒適圈,就會有意外的收穫。

若您也希望社會上不同的族群更順暢溝通、互相尊重,我相信信仰教育會是好的一步。最後,邀請您:每天反省自己心思與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釐清矛盾的信念,並努力實踐。從我們心中,開始一場隱藏於種種議題下的信仰革新。

(作者為台科大應屆畢業學生)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