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40期】2019年1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9年12年出刊
本期目錄:

國有國「格」,黨有黨「格」,人有人「格」?——港台兩地選舉現象中被消失的要素

反送中的靈性反省

連儂牆——和平?暴力?

返璞歸真、心意更新——新科技挑戰下的生態靈修

合神心意的僕人——甘願破碎、煉成精金

 


人與自然返璞歸真、心意更新——新科技挑戰下的生態靈修

◆陳慈美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馬書十二章2節

 

意想不到的聯結

今年9月7-8日懷恩堂第十四屆差傳年會中,專研人工智能的陳啟柏傳道所主講「新科技對職場和教會的挑戰」,帶給我非常深刻的反省之際,緊接著, 9月9-15日3524期《教會公報》資深記者林宜瑩報導「新竹聖經學院」為符合時代空間應用而重新活化校園,並簡述自1952年9月16日建校的歷史沿革。

這對從小在長老會家庭長大,經常有機會到聖經學院參加教會舉辦的營會,甚至,兩年前(2017年7月24-28日)還借用已經開始活化的竹聖,舉辦「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國際會議的我而言,這兩件事就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聯結。

和阮介民院長與同工交流之後,我們決定於明年3月8-12日舉辦「新科技挑戰下的生態靈修」工作坊,並邀請《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作者布克雷(Dave Bookless)擔任[「生態靈修」主題講員,他亦是前年「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國際會議主辦人之一。

 

從巴別塔時代的新科技談起

陳啟柏傳道指出,不同的世代都有他們不同的新科技。聖經中巴別塔時代的新科技是「造磚」,不單影響建築,對社會、信仰都帶來改變。從分散在全地上的遊牧社會,進展到固定居住點的農耕社會,並用原始的泥石牆把居住點圍起來,便成了「城」。

巴別塔在建築上把城牆從泥石改變成磚塊,也把城的重點功能從城牆保護城中的居民,改變成為高塔監控城內以至城外的地區。高可通天的塔,代表操控天下,背後就是龐大的軍事力量。從此,人以城來「傳揚我們的名」,人也「不用分散在全地上」,直接違背了神的旨意。

 

新科技對職場的挑戰

專研人工智能的陳傳道又指出,當今的數位科技,因沒有地理限制,一般產品很快被比下去。這不只在數碼產品(搜尋器、網上購物),其他領域亦然(工程、出版、醫療、以至教牧),造成勝者為王(Winner take all)的現象。

於是社會產生結構性改變──年輕人與成年人,不只有溝通方式(電話 / 短訊),而是深層思考方式不同(中央化威權思考 / 共享平台思維),看重威權 / 共融。更有甚者,政治勢力故意發放假新聞,激發社會矛盾,在世界各地製造社會撕裂。

在工作流失部分,以前有農機取代牛馬、紡織機取代巧手、資訊科技取代高薪厚職白領階級。現代工作則是駕御科技和被科技淘汰的區別。

此外,由於職業生涯愈來愈短,人卻愈來愈長壽,於是,產生多重事業現象──人一生不只一份職業。換職業帶來很多變數,成年人需要再培訓,衝擊教育機構。

 

新科技對教會的挑戰

巴別塔用技術(造磚)改變社會,亞伯蘭就是神對技術的回應:呼召一個人 / 一族人──使萬族得福的是對神忠心的族群。

在資訊時代中,牧師不單牧養教會,也有出版、網上講道、社交媒體等途徑,更可以接觸世界各地大量信徒。牧師作為資訊傳遞者的工作必須改變,不再只是傳遞信息,而是要帶領會眾明辨善惡,並且不能單向傳播,而要全方位互動,小組討論,互相交流,在生活中實行出來,「聽道、明道、行道」。

更重要的是,教會領袖的角色是「社群建立者」,首先是愛心關懷,然後是合一,各年齡層的合一。自己成為「僕人領袖」(servant leader),也要不斷培養其他僕人領袖。

家庭和職場的互動是教會牧養的新挑戰,整合家庭事工和職場事工非常重要。還有,世界各地教會都在面臨青少年流失的挑戰,年輕人互動性強,主動靈活,我們要聆聽年輕人的想法,給予跨年齡的討論平台,尊重年輕人的創意和獨立思維。

 

尋找新科技挑戰下的生態靈修

看到「生態靈修」這四個字,你會有什麼樣的想像呢?其實,當我們回到「生態」這個字(在英文是一個字 ecology)時,我們就知道它是指「家的邏輯」(由希臘文「家」oikos,和「邏輯」logos兩個字組成)。因此,當我們以家的角度來思考「生態靈修」時,或許可以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亮光。

就以傳統「食衣住行育樂」來看,現今我們要講求的是低碳飲食、自然衣著、綠色建築、大眾運輸、崇尚自然、愛護環境等。

再以「柴米油鹽醬醋茶」來看,換成當代說法,可以歸納成「能源」和「糧食」兩大類,因此,在氣候變遷挑戰之下,我們就要面對「能源轉型」以及「食農安全」的挑戰。於是,在地創生、循環經濟、動手實作的人等,就成為整個社會不能迴避的挑戰!

至於工作型態轉變,加上高齡化、少子化等因素所帶來家庭結構改變,更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甚至已經不只是社區或城鄉問題而已,它已經進入國際化的層面,如外籍勞工、移民、難民。我們也看到像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已有「青銀聚合屋」、「共生住宅」、「多代共居宅」之類的計畫在進行。我們必須學習面對跨世代、跨文化、跨領域互助網絡的來臨,走出孤獨,勇於嘗試創新、擁抱國際友誼。

 

迎接「地球日」50週年

明年 4月22日即將是「地球日」50週年紀念,我們期待能夠邀請在上述各領域嘗試創新的實踐者,一起來參與「新科技挑戰下的生態靈修」工作坊,大家彼此分享、互相激勵,返璞歸真、心意更新,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未來的挑戰!

求神呼召對祂忠心的族群,使這世代得福!

(作者為〈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