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42期】2020年2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20年2年出刊
本期目錄:

我們一家都是「人」

冷眼看政治動員

從佔中到反送中

台灣囡仔綠島行

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

 


我見我思台灣囡仔綠島行

◆陳明仁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綠島親子共遊/學機不可失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能重來,因此陪伴自己小孩成長,成了許多家長自我期許的責任與甜蜜負擔。不過,筆者身為一個小學教員的近身觀察,深覺也許用「學校+補習班(安親班)+家長」這三個區塊,來描述台灣囡仔的基礎教育現況,可能最為貼切實在。不容諱言,家長在這三者中所佔的比例,正在被壓縮當中,似乎有越來越「被邊緣化」的危險。之所以如此區分的理由,及這三者間的錯綜複雜關係,皆非本文的重點,在此就不贅述。不過也因此對很多人來說,陪伴孩子成長越來越像虛無飄渺的理想,雖能暢所欲言,卻不一定能實踐。在這樣的趨勢之下,「家族旅遊」或「親子共遊」自然成為許多忙碌的都會家長,必須緊緊抓住的僅存機會。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想談談自己與家人的綠島之旅,而綠島確實也是讓親子能夠共同學習且獲益良多的好景點。

 

綠島的蛻變與重生

綠島對於出生於戰後、成長於白色恐怖年代的四、五年級生而言,雖然遠在海角天涯卻不陌生。只是這種不近不遠的距離,卻是帶著難以捉摸的神秘色彩,在禁忌與諱莫如深的情緒當中存在。隨著八○年代以後的解除戒嚴,白色恐怖的陰影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汲汲營營的資本追逐與消費社會。台灣民主體制初步建立,但台灣人忙於追求名利,根本無暇去反省與面對,獨裁政權所遺留下來的重症沈痾,遑論對症下藥。在「向前(錢)看」的操作下,綠島這個白色恐怖最具體的象徵與代表,也逐漸從禁忌與忌諱當中解脫,宛如重生得救,展開新的生命。不知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在台灣本島周遭海域幾乎都被污染與破壞的狀況下(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必然結果),綠島遲來的解禁與發展,反而替她保留了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與資源。綠島幻化成了喜愛水上遊憩與運動者的天堂,每年有超過30萬遊客造訪這個火山島。整個夏天隨時可見,已經穿戴潛水衣/鏡的遊客,在黝黑壯碩的當地教練帶領下,整群騎乘摩拖車,穿越市區,呼嘯而過。就在昔日通往關押政治犯監獄的那條路上,在距離監獄不遠的海邊,一群群男女老幼,認真練習最初步的浮潛呼吸,熟習裝備,然後跟隨著教練,頂著風浪,走向海洋,沒入水中。對照以前的肅殺與禁忌,此情此景,直叫人喟嘆世間的荒謬莫名。

豐富多彩的水底綠島

為了能夠親近水文,我們家每個夏天都積極讓孩子們學習游泳,熟習水性,畢竟台灣是個海島國家,海島的子民卻不會游泳,無法從事水上活動,真的太可惜了。在台灣各個海景名勝所發展起來的浮潛行程,假如身體沒有重大疾病,天候海象沒有劇烈變化,基本上安全無虞。綠島的狀況也是類似。跟隨著教練,我們一家人也潛入海中,親身領略了她充滿生機的海底世界。各式各樣的七彩珊瑚,悠遊穿梭其間的熱帶魚類,多姿多彩,處處驚喜。目睹這樣的海底美景,我才突然醒悟,原來未受污染的台灣海岸,應該就是像這個樣子。而不是像現下令人傷悲卻見怪不怪的景象:被戲稱為「肉粽」的消波塊充斥海岸,還有夾雜其中的海飄垃圾。

 

親歷白色恐怖現場令人激動

拜訪「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是此行的另一齣重頭戲。這座被歷史記憶與創傷所填滿的監獄,現在被大部份保留下來,並且轉型成為展示與詮釋戰後迫害人權的空間。十幾年前我跟妻子新婚不久,倆人曾經來過一次,當時開放參觀的只有「綠洲山莊」。面對這種陰森又諱莫如深的所在,妻會害怕,不敢進去。我沒這方面的忌諱,所以我當時仔細逛了一圈,留下深刻的印象。 現在設備、解說、人力、物力各方面,更豐富、更齊全,整個園區明顯改善許多。這次重遊,多了三個小孩。孩子們畢竟是孩子,對於所見聞的一切都感覺新鮮。但是,也同時在現場的氛圍中,感受到悲悽與沈重。我相信,對於稚嫩的他們,心中當然更多的是問號。老婆邊走邊逛,時而駐足文物前,時而細讀解說,眼眶不禁溼潤泛紅。任何人來到這樣一個迫害人權與人性尊嚴的現場,都會被之震懾。任何有感的個體至此,也會為目睹苦難而激動落淚。

 

破除禁忌重新學習白色恐怖的歷史

白色恐怖之所以恐怖,就是透過恐怖的統治讓人民害怕,形成某種忌諱與禁忌,消滅統治者所不喜的雜音,掃除反對者集結的可能。這種禁忌與忌諱久而久之,便形成某種知識的斷層,人民因而無知。孩子們出生於恐怖統治之後,對於恐怖統治並無切膚之痛,自然只能借助教科書與相關書籍來補足。然而成人的我們,卻是因為恐怖統治的刻意消音,刻意隔離,而形成認知的闕如,與對他者的苦難的冷漠與冷血。妻比我更積極、更仔細地看了「新生訓導處」。原來去年我從圖書館借回了「流麻溝15號」這本書,此地址是當時所有「新生」的戶籍所在地址。妻與我讀了這本書中的故事,也更瞭解了當時這些「新生」,他們在其中的種種與前因後果。回想此前妻對「綠洲山莊」的忌諱,對照今日願意更貼近地去理解受難者的磨難,令人欣慰。我雖然不是一個樂觀者,但是從她的例子以觀,教育還是有用的,知識就是力量。

綠島從噤聲的禁忌脫胎成旅遊聖地,確實是親子共同學習台灣戰後歷史的珍貴教室。在中國獨裁者步步進逼的此時此刻,民主、人權的價值,才是抵抗獨裁最重要的資產與武器。我們需要某種東西,來「召喚」台灣人的靈魂,讓台灣人體悟自己的處境,更學習珍惜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價值。也許,綠島作為我們共同經歷過的白色恐怖經驗,這座海中的嶙峋孤島,正可以扮演召喚者的角色?

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以賽亞書一章17節)

(作者為國小老師)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