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5期】2007年1-2月出刊

本期目錄:
許給自己一個快樂伊甸國度的願景
鑑往知來
台灣泰澤夢
大學溯源
俠客情懷
領袖獅子心
以實際行動關懷地球
韋瓦第及其傑作《四季》


號角許給自己一個快樂伊甸國度的願景

◇ 蘇南洲

       近來台灣人民都很鬱卒,有些人多年前基於對整體未來的憧憬與寄望,曾勇敢地投身改革,如今卻失落了;有些人投資創業、勤勤懇懇的工作,如今或西移,或凋零,或等著被併購;有些人捐錢加入紅衫軍圍城倒扁,如今也拉下鐵門。很多基督徒都讀過古早以色列人經歷了七個豐年,接下來是七個荒年,再接下來呢?很少人特別注意到這點,答案是不多久一個個為了餬口保命到埃及討生活,卻落得為奴數百年,直到被從水裡撈上來的摩西活到八十歲帶他們出埃及、過紅海、徘徊曠野四十年才得進迦南。

       在後冷戰國際政治新架構中,過去作為美式民主接枝樣板與經驗的台灣執政當局,已難再滿足美國的政治現實利益;在以國家資本為規模的全球經濟新架構中,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由於近十年來不甘被經濟大國編派為進入大陸這塊新興的世界最大市場及工廠的跳板,已快速而主動、被動地因失去了被利用價值,而落入再邊緣化的命運。顯然,在競爭/淘/合作/抗衡的路線上,無論國際政治或全球經濟,台灣想作為擁有主體性的實體存在的機會與空間是越來越渺茫了。最近有另一種非競爭的獨特生活方式(如丹麥及不丹等國家)在坊間流傳,就是以「國民快樂指數」來取代大家過去習以為常的「經濟成長指數」的新觀念,這是個返璞歸真的生活基調,沒錯,快樂生活才是目的,經濟成長只是手段,長久以來我們都本末倒置了。 

       如果我們需要的是「有地方住」,而不是「買個房產」;如果我們工作的趨動力是「凡事從心裡做」,而不是為了「餬口」或買奢華名牌等貪念;如果我們對於名利及生活需求的重點是「缺不缺」,而不是「要不要」;那麼我們一定可以擺脫許多不必要的物質欲望捆綁,活得更自由、更自在、更快樂許多;人與人之間也無需競相爭奪,社會上也不會有詐騙集團,媒體也不必成天追逐八卦;以台灣人民的勤奮與豐富的總資產等條件,應足以讓人人在無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很有尊嚴而榮美地過日子。

       半年前蒙主不棄,我到劉俠(杏林子)創辦的〈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兼差顧門口。半年下來有一看見,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操辦「社會福利」的機構,我卻看到這是一個奔向「伊
甸社會」的標竿,在上帝所喜悅的天堂人間與美善國度中,除了福利之外,應該還有醫療、金融、產業、資訊傳播、環境資源、食衣住行、文化教育和快樂;東方人說「知足常樂」,西方人說“Less Is More”(少而豐美),只要常懷無缺無憾,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幾年坊間暢談「人生下半場」(原書名為“Half-time”),也有人說退休Re-tire應是「退而不休」,我認為應是「休而不退」,上帝在創造天地之初,便給人立下安息日的規矩,人的確是需要休息,但在休息之後,Re-tire不過是換個跑道、換個輪胎,依然神采飛揚、綠水常流,雖然近黃昏,金陽無限好。

       人生如此,社會何嘗不可如此;台灣實在不必硬把自己放在競爭賽局中消磨殆盡,等著被淘汰出局,何不試著捨競爭而取快樂自在之道?可否選擇藍海,走一條溫和的社會主義福利國家路線,設計一套具體而微的全方位制度,從個人生涯規劃到城鄉國土及產業規劃,讓年輕有為的人勤奮好學,讓金齡長者繼續貢獻智慧經驗,讓鰥寡孤獨皆各得其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日頭照強者,也照弱者,在這片土地上大家相互成全、相互祝福,放下爭奪也放下悲情,窗外天正藍,不必拼輸贏,人到無缺品自在。從東亞第一峰的玉山頂眺望太平洋東西兩岸,台灣自有其天賜的格調與高度,不讓自己變矮了。一但達此境界,這種無欲、無求、無缺、無懼,自由又平等的伊甸國度社會,誰想併吞誰就自惹麻煩,誰想侵略誰就等著發愁,相信如果是聰明的人一定會想清楚,還是自動撤掉對準台灣的飛彈為妙。

       看哪!一個自在快樂的伊甸國度與不朽的傳奇,正在前頭等著我們,奮力邁進向前行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