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05期】2017年1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7年1年出刊
本期目錄:

翻過那暗黑的山嶺——《二二八關懷雜誌》合訂本再版

川普的衝擊

台灣轉型正義未竟之路

再思領袖的濫權

打開天窗


號角翻過那暗黑的山嶺——《二二八關懷雜誌》合訂本再版序

◆蘇南洲

緣起2015年底,二二八受難家屬李月美女士(李瑞漢之女)起心動念要將《二二八關懷月刊》重印,招集了〈二二八紀念基金會〉楊執行長、柳副執行長和我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商議,為的是紀念1990-1993年間,在那戒嚴似解未解的年代(雖然「戒嚴令」已宣布解除,但以執行「戒嚴令」為主責的〈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等八大特務機關仍未改制或裁撤),台灣人人頭上都還頂著片片忽厚忽薄的政治烏雲之際,曾有著一批憨人以〈二二八關懷雜誌社〉之名,發行了九期的《二二八關懷月刊》,更實質推動了二二八真相、道歉、賠償、建碑建館及文教等五項巨大的社會工程。李月美女士因我是創刊者,特囑託我為序。

平安禮拜•家屬團契•關懷聯合會

正如1991年5月出刊的《二二八關懷月刊》試刊號發刊辭所言,此月刊的出版目的,在於發掘二二八的真相、尋訪家屬、讓社會了解二二八的真相、並關懷二二八受難家屬,且「不只是針對過去,也能向前瞻望,為社會求取真正的和平、和諧、和睦。」也「深深盼望能以過去慘痛的歷史經驗為前車之鑑,共謀台灣島上所有居民的團結、和諧與光明未來。」

繼1990年12月8日〈曠野社〉在台北懷恩堂發起「二二八平安禮拜」之後,我曾多次載著翁修恭牧師驅車展開一連串探訪二二八受難家屬的工作,在深刻感受到他們長期以來的痛苦、鬱悶、孤單之餘,全然出於基督信仰的良心與作為,而於1991年1月13日在我家地下室成立了〈二二八家屬團契〉(此為台灣第一個具二二八受難家屬主體性的組織,〈二二八關懷聯合會〉之前身)。當時我們除了對內定期聚會,進行撫慰工作之外,對外也陸續舉辦了「等待禮拜」、「清明禮拜」、「無語問蒼天」施放氣球、「關懷二二八母親」全台巡迴音樂會等極富社會教育意義的宗教與文化活動。

以「軟性抗衡」化解對立

相較於1987年起始的「二二八平反運動」,以〈二二八關懷雜誌社〉為正式登記名稱的〈二二八關懷聯合會〉之作為,政治抗爭意味大為降減,宗教關懷氛圍則十分濃郁,可謂之為「軟性抗衡」(Soft Encounter)的新型社會運動模式,亦可視之為「二二八平安運動」之起始。其實,在威權體制之前,高舉「平反」往往易遭打壓,但從「平安」入手則「平反」便可隨之到手。二二八受難家屬受苦太深,實在不堪再受任何打壓,以訴求「平安」的「軟性抗衡」才可能化解對立、形成共識,社會大眾也才比較願意且敢於以同理心關懷二二八的議題。

《二二八關懷月刊》共出版了九期,自1991年5月至1993年12月,前六期(含試刊號)是我任〈二二八關懷聯合會〉執行長時,請託《曠野雜誌》總編輯彭海瑩女士跨刀主編的,後三期則由〈二二八關懷聯合會〉秘書長王逸石長老主編;當時正是「二二八平安運動」要翻過台灣最暗黑的歷史/政治/社會山嶺的關鍵時刻(Critical Moment)。在那批憨人行列中,出力最多的受難家屬有:林宗義(林茂生之子)、高李麗珍、李月美、潘信行(潘木枝之子)、徐世雄(徐春卿之子)等約三十人,關懷者有:翁修恭、周聯華、王敬弘、簡啟聰、瞿海源等約五十人。在那暗黑的年代裡,多虧有這批共八十多位堅毅守望至天明的憨人勇者,才有後來的二二八道歉、建碑、賠償及至今的〈二二八紀念基金會〉文教工作的花果繁茂。

「平安」、「平反」絕非天經地義

近幾年來,屢有來自國外關心「六四天安門」及香港「雨傘運動」的師友及關懷社會的文教機構訪台,要我安排二二八攸關的採訪活動,我亦衷心希望台灣的二二八處理模式,能夠有益於海外各地社會的和好。

值此正逢二二八事件七十年之際,再版《二二八關懷雜誌》合訂本實為頗有意義的工作,一則讓九○後的青年學子深切了解今天的「平安」也好,「平反」也好,並非純然那麼「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而都是需要先有憨人冒著近乎殺頭的風險換來的;二則也讓這個社會所有人知道並珍惜現在所有的,且懂得在諸般暗黑中仍存慕光之心仰望上主。

此序以「翻過那暗黑的山嶺」為題,有兼具理想與務實之意,一者因個人受建築訓練影響所及,凡事必須先「心有成竹」後,才可動工。如同蓋房子,若是到最後無力完成,反倒留下爛尾樓的笑柄,徒然增添令人挫折的戰敗紀錄而已,甚是不值;二者用以紀念那位在摸黑過山時期,誨我甚多的一代「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林宗義博士(〈二二八關懷聯合會〉理事長)的諸般辛勞與貢獻。

暗黑的山嶺,處處皆有,也皆不易翻過,但若沒翻過或翻不過,暗黑仍是暗黑,山嶺仍是山嶺,困難仍是困難;若是翻得過,再暗黑的山嶺都會成為過去,歷史的新頁與光明的未來就在眼前了。若果沉埋半世紀的二二八巨大暗黑山嶺都能翻得過去,相信光明的台灣社會應該不遠矣。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