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書摘


內在的渴望

◆著者 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  ◆雅歌編譯小組 譯 


  作家絕不應該認為自己能將從未存在的美或智慧展現出來,他只是試圖以自己的藝術方式,將外界的美與智慧反映出來。  ──路益師(C. S. Lewis)

  寫書的人無法預期人們對書會有什麼看法;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知道答案。在《人生下半場》出版後不久,我開始聽到讀者的意見,為數還真不少。但他們說的幾乎都是同一句話:你說的正是我的經歷。

  從總裁、中階經理、業務主管、學校老師,到開始在教會中成立《人生下半場》小組討論的牧師和教會領袖,以及想要舉辦《人生下半場》退修會、研討會和各項會議的企業主們,我都聽過他們的意見。

  這些聲音多得足以讓我明瞭,或許我已掌握到許多不同背景者的需要。這群人背景差異之大,超乎我的想像。當出版商極力建議我將讀者群設定為男性時,我沒有太多的猶豫,因為我必須承認自己對女性的閱讀習慣的確一無所知。但這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我也聽到很多女性的反應,大部分都說我寫出了她們丈夫的經歷,不過,也有少數人的反應與男性相同:你說的正是我的經歷。

  要是你還沒讀過《人生下半場》,希望我已經挑起你的胃口;這倒不是因為我想多賣一本書,而是因為《人生下半場》可說是本書的入門。如果你是屬於三十五到五十五歲這個年齡層的人,並且想要從追求成功轉而尋求人生意義,那麼《人生下半場》或許就說出了你的感受。但,怎樣才辦得到呢?本書將實際地告訴你如何將成功轉化為有意義。它讓你明瞭:你最終將要用早已計畫好的角色,去打一場比數懸殊且已進行到第三局的人生球賽。

  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一生中最初的四十年(也就是前半輩子),是最精采也最具生產力的歲月,至於剩餘的年日則開始停滯且逐漸走下坡,直到進入退休期。我對這種傳統的說法並不以為然,透過我在《人生下半場》中所描述的一連串事件,我向這個說法提出挑戰,因為當我活到五十歲時,我正準備要好好過我的黃金歲月。我發現一件既驚人又簡單的事:若你能在人生的第四十個年頭裡開始做某些事,然後持續不斷地做到六十五歲,你的下半輩子將會是生命的黃金期。我所指的並非一直保持活動力,或者找到一些你感興趣的嗜好,好讓腦袋靈光。

  當我說一個人的黃金歲月就將在下輩子展開時,我可是十分認真的。不只我,許多我所認識、而且不認為下半輩子只能在逐漸耗損的精力中準備退休的人,都親身驗證了這一點。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你身上。

  在你人生最初的二十幾個年頭,你盡全力以獲得成功:投入很多時間、兼了許多差、為了在競爭中出頭而讓自己變得更敏捷更聰明。三十歲以後,你變得更有份量,且開始享受辛苦工作的成果:升官、加薪、地位,還有不少玩意兒可供你在越來越空閒的時候好好把玩。當四十歲生日迫近時(大部分人最早在三十幾歲、最晚在五十出頭就會出現這種現象),你或許會有奮鬥的疲累與成功的恐慌這種錯綜複雜的感覺。你開始意識到,自己不能也不願就這樣過一輩子。

  至少我的情況就是如此。

  我接手的家族事業每年都以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比率成長,雖然我從基層做起,醒著的時間幾乎都花在工作上,但畢竟,經營成功的事業還是讓我有種「不枉此生」的感覺。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美滿又具活力的婚姻,以及一個讓我感到十分驕傲的兒子。

  那我為何還感到如此不滿足呢?

  正如我在《人生下半場》裡所說的,那時我的生命正從重視成功的階段轉換到以意義來衡量一切的階段。我的左腳穩穩地踩在一個從事交易、不斷得分的世界;但我的右腳卻踏入一個陌生的領域  一個充滿問題卻不太能找到答案的世界。我開始聆聽那個持續又微小的聲音,輕柔地在我耳邊低語:要多少才夠呢?我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我的生命真的變得更好,那會是什麼樣子?我要怎樣面對這麼多年來所相信的一切呢?

  我承認在寫《人生下半場》時,並不確定我個人的經驗可以引起其他人的共鳴。我了解自己比很多人幸運,因為大部分的人確實需要為了生計而工作。然而,聽了這麼多不同背景的人的心聲後,我非常確信這種前、後半生的經驗是非常普遍的。正如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人生下半場》的前言中所說的:「……許多人可以享有『成功』的事業,這是過去未曾聽聞,也是史無前例的。」

  如果你是四十多歲的企業家,你知道,不到十年你就可以安穩地退休;但你同時也知道自己仍算年輕、有活力、有才華,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根本不想像那群「老人家」一樣待在家裡養老。你想在剩餘的年日裡做些有意義且可表現真我的事情。你想更多琢磨、發展一些既有的寶貴技能。而你內心不斷激發出來的利他觀念,也讓你願意做些奉獻,好讓世界可以因你的緣故有所改善。

  以上所述幾乎是所有專業人士的寫照。不管是銷售員、律師、醫護人員、教師或其他職業的人,你們都已善盡職責,如今,你們真的可以開始思考:「若我以前選擇了真正想做的事,那我現在會從事什麼工作呢?」

  《人生下半場》描述了我個人由追求成功轉為尋求價值與意義的經過;本書則是一份地圖,引導你開始這趟非凡卻從未經歷過的成長之旅。

  要得到一個全贏的下半輩子,我的策略包括將事業交由一群值得信賴的同事經營,如此我才能夠開始和大教會的牧師及領袖們一起思索管理和策略的問題。你可能沒有事業需要交付,也可能不需要完全放下工作,但你仍需要找出一個策略,以確保你的下半輩子可以是你的黃金時期。在本書中,我探究了至少八種由「成功」進入「意義」的可能路徑。本書將順應你的需要和特殊環境,幫助你發展其中的一種。這是一趟你得獨自經歷的旅程。

  在《人生下半場》中,我邀請讀者寫下自己的墓誌銘。這可以幫助你專注在那些真正對你有價值的事上,很值得做。要是你從未做過,那就趕緊採取行動,因為人生下半輩子的主要工作是與「遺產」有關的──把寶貴的事物遺留下來。預先思考我們最後離去的情景,然後據此決定生前的計畫,可以幫助我們確認真正的優先順序以及可能產生的貢獻。

  如果你最後的生命是完美的,那會是什麼樣的景況?會包含哪些要素?你在五年內將會做些什麼?十年內又會做什麼?

  在這本書裡我預留了很多空白處,可供你寫下心得或是回答問題。或者你也可以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在另外的筆記本上。不論用哪一種方法,我都鼓勵你將思緒化為文字,那麼讀完本書,你便有自己的計畫可加以檢視和應用了。

  如果說,每個偉大的冒險行動,都是從一小步開始,那麼你一生中最刺激的冒險正要展開。拿筆記下你的心得;與你的配偶和幾個親近又信得過的朋友談談你即將展開的旅程;禱告、傾聽神的聲音。你的生命將會全然改觀,而這正是你今天所聽到的最好消息。

(節錄自鮑伯•班福德著,《下半場贏家》)

>>回書目總覽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