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42期】2006年7-8月出刊

本期目錄:
美麗島的哀愁與失落
自由、權利與責任
但丁與《神曲》中的地獄行
重塑二十世紀天主教會新貌的波蘭籍教宗
野鴉自輓
寒霜烏啼
永遠創新的作曲家


曠野人物重塑二十世紀天主教會新貌的波蘭籍教宗
──卡羅爾.約瑟夫.華迪卡(Karol Jozef Wojtyla, 1920-2005)

◇ 陳培德

  Todd Temple和Kim Twitchell在二人合著的《二十世紀塑造教會的人》(20th Century People Who Shaped the Church,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0)一書中,選出了包括當時的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與另外四十五人並列介紹,譜寫出一輯當代教會人物誌,表揚他們在過去一百年來為塑造教會新貌作出良多貢獻。對於一間老牌福音派出版社來說,這樣的選取在神學立場上確實是個重大突破。

步出死亡陰影,踏上獻身之途

  若望保祿二世在二○○五年四月二日去世。除了留給全球十一億天主教徒無限追思外,透過傳媒即時和廣泛的報導,他豐碩的一生、喪禮、繼任人的選舉和就任,有好一段日子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美國環球製片廠乘時推出長達186分鐘的電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前傳》(Karol: A Man Who Became Pope),讓更多人可以透過聲光畫面,一窺這位愛家愛國偉大心靈者的前半人生。

  來自波蘭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原名卡羅爾•約瑟夫•華迪卡(Karol Jozef Wojtyla),小名羅列克(Lolek),一九二○年五月十八日在波蘭南部城市克拉考(Krakow)附近的小鎮瓦多威次(Wadowice)出生。父親Karol Wojtyla是退役陸軍軍士,母親Emilia Kaczorowska則是立陶宛裔。

  卡羅爾早年生涯一直籠罩在親人死亡的陰影中,使他對人生的苦難與無常感受格外深刻。他出生之前就有一個姊姊(Olga)夭折;在他九歲生日前一個月,母親因為心臟與腎臟疾病辭世;十二歲那年,惟一的哥哥(Edmund)在當實習醫生時,因感染病人的猩紅熱而不幸去世;一九四一年二月,六十一歲的父親病逝,卡羅爾從此孑然一身。他回憶童年時曾說:「首先感謝的就是我那位過早失去了妻子的父親。他是位極虔誠的教友,我看到他每天過著簡樸的生活。父親以前是職業軍人;母親去世後,他過著一種時常祈禱的生活。他的表率可說是我的第一間修院,是一間家庭修院。」他自己也在一九四四年遇上嚴重車禍,與死神擦肩而過。雖然他能在創傷後康復過來,卻是終身肩膀微駝。他又曾遭受多次苦難:肩膀脫臼、大腿骨折導致的髖關節置換手術、結腸良性腫瘤切除。

  求學時代的卡羅爾對宗教、詩歌與戲劇表演特別熱衷又熱愛各項運動,包括足球、游泳、網球、滑雪、登山與泛舟。盛年時的卡羅爾身高一百八十公分,體重八十公斤,是標準的運動員身材。一九三八年他隨父親遷居至克拉考市,就讀當地的雅格洛寧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主修波蘭語和文學,並參加詩歌朗讀與文學討論社團,同時還是一個實驗劇團的台柱,曾至各地巡迴演出,演技甚佳,歌喉也頗具水準。卡羅爾在大學裡還有一位交往多年的女朋友,直到他決定進神學院後才分手。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鐵騎入侵,波蘭各大學被迫關閉,卡羅爾為了避免被遣送到德國作苦工或監禁的噩運,只得在次年先行輟學,藏身於採石場與化工廠工作,體驗勞動階層的辛勞,還險些被爆石炸藥所傷。勞動期間,他遇上了神秘主義者泰拉諾夫斯基(Jan Leopold Tyranowski),成為他的屬靈啟蒙老師,引起他對聖十架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思想和著作的研究興趣。卡羅爾在一九四二年重返校園,捨戲劇而就神學,進入克拉考一所秘密運作的地下神學院,在大主教薩皮阿(Adam Stefan Sapieha)的庇護下,悄悄踏上獻身事主之途,並開始與波蘭教會領導階層建立密切關係。只可惜父親在前一年過世,未及親見兒子獻身的夙願實現。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一日,卡羅爾晉鐸成為神父。後因學業成績優異被派赴羅馬天神大學(Angelicum University)攻讀神學,在法國明道會會士Garrigou-Langrange指導下研究聖十架若望,只花一年半時間就完成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是:Faith According to St. John of the Cross)。一九四八年重返波蘭後在教區工作(Krakow parish of St. Florian),公餘仍繼續鑽研學問。一九五三年,他完成雅格洛寧大學神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是德國哲學家謝勒(Max Scheler)的倫理學體系研究。一九五六年起,他轉到東歐天主教神學重鎮盧布令天主教大學(Lublin Catholic University)擔任哲學與倫理學教授。其時,東歐國家大多在共產無神論教條管治之下,但卡羅爾仍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一方面透過教會傳揚福音,另一方面在高等學府作育英才。一九五八年九月廿八日獲晉升為克拉考助理主教(Auxiliary bishop of Krakow)。

  卡羅爾傳教授業之餘,還成立了一個專門處理婚姻問題的諮商中心,經常為年輕夫妻排難解紛,極受波蘭民眾歡迎。他一直強調,婚姻是上主對人類的神聖召喚,並宣揚所謂「身體的神學」(The Theology of the Body),讓天主教徒對性行為能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省思。他在一九六○年寫就的處女作《愛與責任》(Love and Responsibility)一書,即是這方面的經典之作。他又經常以Andrzey Jawien為筆名,定期在期刊上發表詩作,其中一部名為《復活節守夜與其他詩作》的詩集,還曾賣出六萬多冊,深受好評。

維護天賦人權,活動力之強前所未見

  一九六二年十月,卡羅爾前往梵蒂岡,參加近代天主教發展史上關鍵性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Vatican II Council),以其深邃的學問智慧與幹練的行政才能嶄露頭角,次年他被教廷委任為克拉考大主教(Archbishop of Krakow)。一九六七年五月廿九日,教宗保祿六世任命他為樞機主教。在共產黨高壓統治之下的波蘭,華迪卡樞機主教運用其堅定的意志與巧妙的策略,與華沙當局耐心周旋,成為推動波蘭改革的中流砥柱。

  一九七八年,即位甫卅三天的教宗若望保祿一世猝逝,樞機主教團緊急集會,十月十六日傍晚五點多鐘,梵蒂岡傳來令波蘭舉國歡騰的消息:樞機團秘室會議選舉華迪卡樞機主教為第兩百六十四任教宗,名號訂為「若望保祿二世」。卡羅爾時年不過五十八歲,成為教廷一百卅二年來最年輕的教宗,也是四百五十五年來首位非義大利裔的天主教世界領袖。

  卡羅爾即位教宗後,於次年回到故鄉,掀動了整個波蘭社會。他對飽受暴政箝制恣虐的波蘭同胞宣告:「你們是人,你們有尊嚴,你們不該卑躬屈膝。」一九八○年,波蘭工會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卡羅爾是團結工會最有力的支持者,迫使共黨當局節節敗退,終於讓波蘭脫胎換骨,在一九八九年加入民主國家的行列。無怪乎許多論者均認為,一手開啟蘇聯和東歐集團政權崩潰序幕的人,正是這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他一生對維護天賦人權與人性尊嚴不遺餘力,對獨裁暴君不假辭色,諸如南美洲巴拉圭的史托斯納爾、智利的皮諾契特、菲律賓的馬可仕,都曾遭到教宗的口誅筆伐。

  若望保祿二世接掌教廷之時,正是全球天主教會風雨飄搖的多事之秋。卡羅爾即位後撥亂反正,讓教會重新回歸傳統路線,確立教宗的威望。他對於人工避孕方式、同性戀行為與同性戀婚姻、婚前性行為、安樂死、死刑、人工流產、人類複製、胚胎幹細胞等極具爭議性的複雜社會議題,反對立場都是一直堅定不移,毫無妥協商量的餘地,更進而譴責西方工業國家坐視「死亡的文化」橫行。一九九六年波蘭立法讓人工流產合法化,令若望保祿二世痛心疾首,他說:「一個會殺害自己兒女的國家,沒有未來可言。」

  若望保祿二世是羅馬教廷歷來活動力最強的教宗,在任廿七年出訪次數多達百餘次,足跡遍及一百廿九個國家,路程超過一百二十萬公里,發表了三千多次演講。天主教在全球三百卅三個教區,他親臨了三百一十九個。他本身通曉八國語言,其中西班牙文還是即位後才學會的。他的傳道者形象早已深植人心,美國《時代》雜誌推舉他為一九九四年的年度風雲人物,可謂實至名歸。一九八二年五月,他成為四百五十年來第一位踏上英國土地的教宗,與英國聖公會進行修和。一九八六年四月他再創先河,造訪猶太教會堂,並於一九九四年促成教廷與以色列建交,改善與猶太教的關係。一九八九年,他接見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一九九三年,他宣布天主教會要全力對抗義大利的黑手黨。二○○一年五月訪問敘利亞,成為史上首位進入清真寺的天主教教宗。

最具學術涵養與真實宗教情操的教宗

  一九八一年教宗在梵蒂岡遇刺受重傷,兩年之後的聖誕節前夕,教宗親赴監獄探望遭囚禁的兇手阿利阿卡(Mehmet Ali Agca),並且寬恕了這名想置他於死地的土耳其青年,展現出真實的宗教情懷。一九八三年,梵蒂岡與美國著名的「驚奇漫畫」出版公司合作,讓若望保祿二世成為首位化身為漫畫主角的教宗。私底下的教宗是位和藹可親、爽朗幽默的長者,喜歡親近青年朋友,是典型的性情中人,尤其容易被小孩感動得紅了眼眶。教宗熱愛音樂,興致來時會拿起吉他自彈自唱,還出過兩張宗教音樂專輯〈天父密碼〉與〈世界之聲二○○○〉。

  踏入千禧之初,卡羅爾以一項史無前例的創舉撼動了全世界,他代表天主教會全體對普世發佈致歉聲明(Mea Culpa),祈求天主寬赦歷代天主教會犯下的罪行,包括歧視猶太人、十字軍東征燒殺擄掠、宗教裁判所鎮壓異端、向第三世界傳教時侵害當地原住民、貶抑女性地位與尊嚴等,再次展現天主教會放眼全世界、面對大歷史的胸襟氣度。

  當上教宗後,卡羅爾依然筆耕不輟,一生著述甚豐,包括通諭十四封、宗座勸諭十三封、宗座憲章十一份、宗座牧函四十一執、勸諭作更多達一百五十餘卷,可謂歷來最具學術涵養的教宗。在任期間他出版過好幾本著作,其中以一九九四年問世的《跨越希望的門檻》(Crossing the Threshold of Faith, 1994)一書最為暢銷。其他包括:《禮物與奧秘:晉鐸五十週年紀念》(Gift and Mystery: On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My Priestly Ordination, 1996)、《如何去愛》(Go in Peace: A Gift of Enduring Love, 2003)、《羅馬的三幅相聯圖畫:默觀》(Roman Triptych: Meditations, 2003)、《起來,讓我們上路去》(Rise, Let Us Be On Our Way, 2004)、《回憶與身份》(Memory and Identity, 2005)等。他又曾在任內發布《羅馬天主教新教義問答手冊》(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992),為近五世紀來,首次對教義作出普及性的介紹和詮釋。 (作者現任香港德慧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