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138期(2005年12月出刊)/精采內容摘錄

本期目錄:
WTO的信仰省思
把上帝放在斗底下
密爾頓《失樂園》的天上地下境界
默念一位聖哲的死
始成為一個人──從《摩托車日記》談起
《納尼亞傳奇》作者的奇幻世界
在充滿選擇的世代中
探索人生的下半場
自稱一介平民的作曲家──德弗札克


曠野人物/默念一位聖哲的死
──追念泰澤靈修團體創辦人羅哲弟兄


林瑋玲

  二○○五年是值得標記下來的一年,從年前的南亞海嘯到暑假的美國多次颶風、巴基斯坦的地震,再加上近期的禽流感威脅,全球籠罩著末世毀滅性的災難陰影。然而在這當中卻有一則不折不扣的重大新聞,卻未引起亞洲媒體多加注意,就是在八月十六日晚間,創設法國泰澤祈禱靈修團體的羅哲弟兄(Brother Roger)遇刺身亡。對於此事,台灣媒體中僅《教會公報》予以足夠重視,以頭條在次週(第2791期)報導。而筆者則是透過朋友在八月底經《聯合電子報》才得知粗略消息。因為有幸曾遠赴法國,參加泰澤聚會並接受過羅哲弟兄的按手祝福,感受自然更為深切。只是對如此一位足以媲美德蕾莎修女的當代聖徒,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離去,實在值得低迴深思。

  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他關於默想的操練中提到,「時代的事件」是值得用心去默想的。「我們有一種屬靈的義務,就是要洞察事件……尋求領悟它們的意義。」1因為當我們仔細深思,這些事件往往「富有徵兆及先知預言的性質」。2羅哲弟兄之死,與他一生專注奉獻的呼召與事奉是不能分割的。

泰澤修道精神之啟示

  台灣教會界僅從事靈修事奉的人較熟悉泰澤團體,特別是天主教會。然而泰澤在歐美的名聲與加爾各答的仁愛修女會齊名,且兩個團體時有合作互動,陪伴貧窮人與缺乏者。不同的是仁愛修女會組織龐大,專事服務窮人,而這樣的事工不是泰澤的主體事工。泰澤的修士自一九四○年創會至今不過百來位,卻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各族上萬人次的青年及成年人,與之一同居住、禱告,經歷「我們同有一父、一洗、一信」的大公基督教共融禮拜,進而影響了當中無數的無神、不信、疑惑、軟弱者得見主面、悔改歸信,並找著生命歸向的召喚。他們的事奉稱得上是初代教會的修道精神在今世的復興與再現。梅頓(Thomas Merton)曾闡明在修院中似乎不食人間煙火、與世無爭的安靜修士們像是「在科技蠻荒的黑暗世界中,靜靜佇立的大樹,他們蓬勃地存在,淨化了這烏煙瘴氣的世間空氣。」3

  單單透過接待客旅,一同讀經、查經、專題討論、默想,並一天三次參加大堂那以泰澤創作的獨特詩歌來禮拜、禱告,許多的人心便被觸摸,令歐洲逐漸式微的教會、枯萎的靈性找到了滋潤的泉谷,以致許多人每年一定要從東歐、俄羅斯不辭辛苦到泰澤汲取生命泉水,灌溉乾渴心田。這樣被動、靜態、定點式的服事方式,竟能供應廣大歐洲的屬靈貧瘠,確實像是西羅馬帝國亡後五百年的歐洲黑暗時期,當時修道院所成就的──黑暗中的明燈與盼望。這!
種「與人同住」就讓人遇見彌賽亞的事奉,不正是主耶穌感動安得烈與施洗約翰門徒的獨特方式?有趣的是,羅哲並非天主教徒,他卻是路德改教以來新教中再現修院精神的第一人,且顯然在當代歐洲勝過天主教任何修會,對青年人及追求屬靈復興產生奇特的吸引力。

泰澤創立歷程的奇妙意義

  然而我相信,泰澤修道精神的展現正像任何一個屬靈復興歷史所標誌出來的,他們追尋的是重新「效法基督」、再現「使徒精神」與「初代教會」的共同生活信念──「一主、一信、一洗」的大公精神,是「合一且信仰正統精純」的。在泰澤,沒有修士會告訴你,他原來是天主教、聖公會、東正教或任何一個宗派。他們迫切要告訴教會與世人的是,耶穌基督的門徒當彼此相愛,遵守使徒的教訓,在一處凡物公用。他們證明耶穌所說的,同心合意的力量是大的,「三股合成的繩子不易折斷」。基督教在歷史上的兩次大分裂,及其後無數的彼此傷害與相爭,使得歐洲到二十世紀只剩基督教文明遺跡,而實際信仰幾乎蕩然無存。羅哲就是在那樣理性主義高張、大呼「上帝已死」的世界大戰後,蒙召要為人間、為基督徒重新找回互信、互愛的基礎──回到基督裡,回到基督徒宣誓的信、望、愛的實際中。

  一九四九年,羅哲的弟兄團契戲劇性地被神引導,落腳在法國一處破落的村莊「泰澤」,而非他的故鄉──條件與環境優渥的瑞士。此事其實深富啟示性,羅哲最後意外地選定屬於克呂尼(Cluny)郡的泰澤村,因為克呂尼曾在第九至十一世紀帶來屬靈復興,這是羅哲心中紀念的一個印記。上帝聽了他心中默默的禱告,叫小小的泰澤再次成為歐洲屬靈復興的泉源地。另外,法國在歐洲雖不是惟一有過宗教戰爭的國家,卻是有著天主教徒屠殺基督徒的不名譽案例。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日的聖巴多羅買日,法王查理九世之妹與復原派信徒的亨利結婚,這原是一宗可能化解對立的結親,卻因為不願王位落入新教手中,皇后趁著婚禮後酒酣耳熱的昏醉之際,殺了八千名在巴黎參與盛大婚宴的復原派領袖,之後又擴及其他省分,死了二萬人,事後教廷還鑄幣、頒勳大事慶祝勝利。這件屬於十六世紀宗教戰爭的往事,奇特地留在法國的世俗人心中,他們對天主教有著鄙視,對新教帶著同情。然而法國就成為無論新教、舊教都難以合一的極度世俗國度,所謂的天主教法國根本是名存實亡。羅哲以一位路德宗背景的弟兄落腳在法國,向不同的宗派伸出友誼之手,對於醫治法國屬靈的罪與詛咒,進而對整個反神、反聖經、高唱人本主義,卻沒有一絲誠信之愛的歐洲,絕對有著莫大的屬靈意義和影響。泰澤「那個小小的春天」──前任教宗曾這樣暱稱──確是屬靈冰冷的歐洲一個奇特的溫暖角落。

羅哲所追求的合一

  恢復基督徒之間互信的合一共融,是羅哲領受的異象主旨,修道精神與生活方式嚴格來說只是其實踐的途徑。一生推行和平互信的人最終卻死在暴力之下,雖然顯得荒謬而難以接受,卻也顯示他所做的的確已撼動了地獄的門府。基督已告訴凡跟隨他的人,捨下的不只是家人、朋友、世上的產業,並且還要受逼迫(可十29~30)。羅哲弟兄之死──原諒我這麼說──是有點令人羨慕的。配為主名受苦而死的,是上主真正的朋友。吾人雖不捨且震驚他所受的,但他已九十歲,神允許他的死如同他的生,叫世人不在和平悠揚的敬拜樂聲中麻痺了自己,以為和好與共融是感性的,而不需付出昂貴的代價。真正的修士是個殉道者,每天與世界及內裡的罪惡爭戰。兇手──八月十六日晚上,那名在晚禱禮拜中從後面襲擊羅哲弟兄的羅馬尼亞婦人──只是惡魔的工具,證明了羅哲所努力的大公教會的恢復與合一是昂貴的。上帝的手一直在這個特殊、超宗派的基督身體中,使它沒有被任何的世俗潮流、神學或傳統分裂,更可貴的是也沒有因虛假的「和平」之名,而妥協、扭曲福音及使徒們所相信的。在如今敵基督與宗教淫亂的世代中,泰澤所標示的合一的「惟一真正基礎」只在基督裡──在三一神的互信互愛共融中。這是值得大公教會裡的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認真去面對、竭力去追求的。

  美國獨立戰爭時,亞當斯(John Adams)寫給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的信中這樣說:「我的朋友,你和我所處的是一個嚴肅的時代。」羅哲之死及年年頻增的災難告訴我們,我們也是在這樣一個關鍵嚴肅的時代中,基督再來的日子近了。上帝忍耐麥子與稗子同長的時刻即將滿了,是祂收割的時候。我們對聖經中所提的一切,是一種確信以至於順服,正如羅哲一生所顯示的,還是這理性世界口中所把玩的?分別的時刻即將來到!

(作者現任教於靈糧神學院)

附註
1. 傅士德,《屬靈操練禮讚》,第九版,頁31。
2. 同上。
3. Thomas Merton, The Monastic Vocation (Gethsemane, 1957), 3.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