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督徒的行動與信念雜誌
思想文化/社會評論/弱勢關懷/文學藝術


【曠野202期】2016年8-9月出刊


點閱瀏覽

2016年8-9年出刊
本期目錄:

學向成吉思汗

打開天窗

揭示結構性不公義

反思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政教關係與社會想像──香港案例

無法被歸類的獨立思想家——《漢娜.鄂蘭:思想的行動》紀錄片評介
建立以發展貧困者為本的事工──再思教會扶貧2
思念,泰然兄
 


曠野論壇揭示結構性不公義

◆胡志偉


引言

基督徒肯定這世界每一個生命,不論貧富,皆是上主所創造,具有神的形像,有著天賦的尊嚴。中產階層信徒要接受貧窮不是罪惡,當然有部分是「志願而被動的貧窮」,如懶惰、有毒癮或賭癮等,這些就不能怪責政府與別人,乃是個人選擇而帶來的後果;同樣有有部分是「非志願的貧窮」,包括傷殘人士、年長者、貧窮子女等。

基督徒要關懷社會,通常異議不大;然而當信徒要有所「參與」(engagement),教會人士只能接受做「慈善服務」,一旦教牧與信徒有進一步行動,就會面對內外不少反對聲音。面對社會結構性不公義,基督徒常感到「行人止步」,不可衝擊。

社會下流

因應社會結構的改變,向上流動空間減少,某些論述如「勤奮便可以脫貧」有可能不再適用,「下流社會」(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提出) 的出現,意味著社會走向兩極化,貧富懸殊差距更大,中產階層逐漸消失。
面對結構性不公義帶來「下流老人」、失業中年、雙失「廢青」(香港用語,帶有貶義,指頹廢、不務正業、一事無成的青年),教會除了提供適切的舒緩措施之外,也要維護貧苦無助者的尊嚴,並倡導他們若被剝奪權利,就要向結構性不公義作出挑戰。

政府理應有責任為所有適合年齡的長者(65歲或70歲以上),不論貧富,提供基本的「老年金」或「退休保障」。這不是福利,也不是扶貧,乃是每位工作貢獻大半生的人民應有的權利,政府有其不可推搪的責任。當政府推動「強積金」,卻無力保障僱員的權益,如「強積金對沖機制」便是結構性不義,讓現行政策對僱主有利多於僱員。

正本清源

一向以來,教會參與救災恤患、扶危濟困的慈善事工,必然受到社會人士的肯定與讚賞。有南美教牧同工這樣分享 :「當我們向社區貧民派發糧食,無論政府與所有政黨人士都會讚賞我們好人好事;但當我們進一步分析社區貧窮的原因,嘗試改變現有結構性不公義,政府與右翼政黨就會批評我們為社會主義的同路人,左翼政黨則批評我們不夠革命性 !」凡涉及消除或減少結構性不公義,最大反對聲音多來自教會內部,這是筆者多年來以牧者身分參與若干議題倡導的經驗。

一旦惡性結構形成,堂會提供的慈善服務,只能就著窮人作「小修小補」,卻不敢正視源頭,就是有少數有權有勢人士,坐享龐大財富,並不停止進行掠奪。由於這些既得利益者擁有實力,善於利用政府政策的漏洞,來為個人與企業謀取最大的利潤。當受欺壓的一方,要與這些集團角力,卻不先處理這些「不公平條例」造成的強弱懸殊,可以想像「不公義的剝削」是理所當然的現象!

當教會成立組織或機構,推動地方堂會承擔「倡導式職事」,便有教會人士認為「不應扮演壓力團體角色」,或憂慮教會過度「政治化」。但同一群教牧,面對同性婚姻、反對墮胎等社會議題時,就著這些課題而有的「參與」,則認為理所當然。原來,部分教會領袖持守雙重標準來處理社會課題,與同志團體角力時,就會動員信徒並宣示立場;與地產霸權或失信於民的政府交手時,卻自我噤聲,不敢得罪。

逆流而上

神學工作者安德遜 (Ray S. Anderson) 肯定教會的職事之一,就是「為受虐者與受壓制者作倡導」 (the advocate for the abused and oppressed)。安德遜以耶穌道成肉身生活為例,詮釋「倡導式職事」的五個層面 : 耶穌親身感受無助無能者的痛苦;耶穌親耳聆聽困苦者的哀求;耶穌轉移本身能力至受害者;耶穌揭示一切侵犯背後的邪惡;耶穌以祂的臨在轉化壓制的勢力。

教會應倡導中產信徒走進貧困人群當中,放下身段,以他們的言語溝通,具體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現今,越來越多堂會教牧與信徒透過家訪、面談等親身聆聽與感受本地貧窮的實況;教會宣告耶穌的福音能轉移改變受害者的生命,我們更要進一步揭示現存制度或政策的不足而帶來結構性不公義。

結語

教會於不公平社會中,扮演著「槓桿」作用;每當有一方陷於弱勢當中,教會義無反顧站在那一方,從而彰顯上主的公義與慈愛。當有權有勢者,不斷利用法律的空白來掠奪時,教會要為無權無勢的發聲。一旦這些人士失勢,同樣淪為受害者,這個時候教會就同樣要站在這些人身旁,維護權益,伸張正義。

每當涉及結構性公義,不同持分者的權益不對等,便會有相反意見,甚至有爭議。教牧與信徒要發聲倡導,挑戰既有利益者,便要學習「行義而不自義」,有理性對話,開放與尊重,不迴避問題,持守信念與價值,繼續承擔國度使命。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牧師)

 

 

 

 

 

 

 

 

 

 

 

 

 

 




服務電話:(02)2363-5616
Email: cap@cap.org.tw,劃撥帳號13595242戶名 「基文社」
本站台資料為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作任何形式之轉載使用